首页>报纸>南方都市报>  [新乔村百年客家“城堡” 难寻往日辉煌 原村民陆续迁出,

[新乔村百年客家“城堡” 难寻往日辉煌 原村民陆续迁出,

作者:郭涛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0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SA43深圳读本邻里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挂接】

【全文】

新乔世居和月池。南都见习记者郭涛摄

新乔村线路图

63岁的黄友来不时会回老屋看看,但眼前的场景,正吞噬着往日的记忆。曾经作为家族荣耀的见证,建于乾隆年间的新乔世居满布苔藓和地衣,雨季随时可能对老屋造成致命一击。因为长期无人修缮管理,新乔世居,这座古老的客家“城堡”,一样逃不脱被废置的命运,正缓步走向衰亡倾塌的终点。

世居曾有辉煌开端

在黄友来眼中,老屋的历史有一个近乎显耀的开端,“坑梓黄”在当年盛极一时。据《黄氏族谱》记载,康熙三十年(1691年),黄居中携妻和3个孩子移居坑梓,在老坑村“立祠开基”,务农经商。后来三个儿子分家,其中一个儿子振宗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起了围堡“新乔世居”。“连带下人才18个人,却要建起这座拥有百间房屋的大房子。”黄友来也笑称祖先奢侈。

围屋格局为“四堂四横一围一池一望楼六碉楼”。新乔世居坐北朝南,正门前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池塘前有一条溪流,老屋背后从前有一座长满竹子的“树山”。老屋背山靠水,在村民眼中,世居的风水绝佳。

据村里老人介绍,新乔世居临近竣工时,黄氏发现所备物料经费还大有富余,便让儿子到大水湾另寻宅基,建起一座“龙田世居”。富足的黄氏家族,随后又在其他地方开枝散叶,建起了十余座大围屋。

村里老人称,祖先很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很早便将小孩送往临近私塾。1906年兴建的新式学校光祖学堂,便在离世居不远的地方。世居左侧的转斗门,其屋顶官帽式的构造,也蕴含着对后世加官晋爵的美好寓意。

围屋圈起人情亲情

黄友来对于世居的留恋,还包含对过往乡情的怀念。“邻居煮什么菜都能闻得到。”他笑称,因为同姓乡亲住在一起互相帮助,更显亲情浓郁,“老屋不仅是一座普通围楼,还圈起了村民间的情义”。

黄友来回忆称,当时村里的大事都有辈分较高的族长来决定。谁家有困难,能帮上忙的大家都会帮一把,村里也会提供帮助。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分到池塘里的大鱼。每到农历新年,村民便集体去围屋中的祠堂祭拜。

“那时更有人情味儿。”黄友来说,随后不少村民“下南洋”散落四方,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发展,村民们陆续搬出老屋,在附近盖起了楼房,“那些外出闯荡的村民有些再无音讯,而搬出的村民见面来往也不如往常方便”。

“2000年之后,老屋内便再也没有本地人住了。”黄友来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来务工人员便租住在世居内,村里人也在为生计奔波,老屋便被弃之一旁自生自灭。与周围崛起的高楼相比,老屋日渐褪去往日的光鲜。

无人管理老屋失修

赵先生来深圳已有20多年,一直租住在老屋内。“那时这里一张床便可以住着一家人。”他指着自己只有40余平方米的房间说,最多的时候这里曾住过9户人家。

有些老屋年久失修,不少房屋都写着“危房,请勿靠近”的标语,每遇台风、雨季,住户便如临大敌,生怕屋顶会塌下来。赵先生现在居住的房子不用交月租,代价是如果有必要,他要负责修缮维护这间老房子。在他看来,房东在做一笔很划算的生意,因为“随便修一下也比房租贵”。如今,世居内居住着来自四川、贵州、湖南等省的人,每间房每月大概只需百十元租金。

让黄友来郁闷的是,在老屋的后面,租户们掀起地面青砖,开辟成了菜园。“那可是乾隆时的东西。”黄友来显得很无奈。村长也表示,虽然世居在2001年被评为龙岗区文物保护单位,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保护措施,也没有进行旅游开发。

“围屋被破坏了,保留的价值不大,也没有经济效益。”村长想的是把老屋拆掉,新建集体住宅。可黄友来并不想什么“经济效益”,他只想在那些被刨开的菜地旁竖一块“禁止开荒”的标识牌,但并没有人响应。200多年历史的老屋,正缓步迈入暮年。

线路指引

品味百年客家围屋

从市区出发,沿清平高速公路朝龙岗方向行驶,随后进入水官高速公路,到达坪山新区后,沿梓兴路便可到达新乔村。新乔世居便在村委后面。

如今的新乔世居更像一个迟暮的老人,任时光缓缓流过只安静栖息于街市一角。在周边高楼映衬下几乎成为一片凹地,失却了老人口中竹林、溪流的圆通之美,但作为龙岗复界后客家人所建的第一批围堡,仍保留着清代康乾时期客家围楼的特征,很值得一看。

作为深圳地区客家围屋的典型代表,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到惠深高速公路旁的客家民俗博物馆去看看,这样更能了解客家民俗文化及其源流。

专题统筹:南都记者文婷专题 采写/绘图:南都见习记者郭涛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