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客家话流行歌”唱给世界听
【版次】HB15惠州读本脸谱
【入库时间】20110920
【全文挂接】
【全文】
人物档案
姓名:冯浩华
艺名:华D
年龄:36岁
出生地:惠阳区陈江镇
“涯(他)系爱大声笑,系(是)好开心值得自豪,客家人系有料,石古(石头)来变金条……”首届客家流行音乐金曲榜颁奖盛典近日在广东梅州举行。惠州籍歌手华D以一首《客家人系有料》抱走最高奖项———年度金曲大奖。他最初凭借模仿张学友进入娱乐圈,到现在开始走自己的路子创作客家流行歌曲,华D把客家歌曲唱到了马来西亚、东南亚,成为少有的得到港、台、东南亚华人认可的客家歌手。
幼年绰号“录音机”
华D,本名冯浩华,1975年出生在惠阳区陈江镇一个客家人家。从小喜欢音乐的他,天天亮起嗓门唱歌。幼年时家里穷,别人下田干活,见到他在家里唱歌就会讥讽他:“人家下田干活,你怎么呆在家唱歌啊?”但他还是天天唱,结果他得到一个“录音机”的绰号。如果哪天邻居们听不见他的歌声,就会开玩笑地说:“录音机今天停电了?”
曾是模仿“张学友”大赛冠军
然而音乐之路,注定坎坷。“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即使考上了大学也可能没钱读,于是我读完高中就没再继续求学。”华D说离开学校后他做过搬运工、当过邮电局机线员,每天干完活已筋疲力尽,但他始终会抽出时间模仿他喜爱的张学友的歌。“邮电局有一年举办卡拉O K赛,我唱了张学友的《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同事们都惊讶不已,还以为是真的张学友来了,从那时起,他们见面就喊我‘小张学友’。”
“小张学友”的名气越来越大,一些酒吧、娱乐场所开始邀请他驻唱。“我发现很多观众喜欢张学友,而且很多人说我长得像张学友,于是我开始真正去模仿张学友。”
华D买来影像资料,反复琢磨张学友的一举手一投足,3个月后,他模仿张学友唱歌的神态、动作、语气、口形已惟妙惟肖。1998年7月,他报名参加北京电视台《欢乐总动员》“明星模仿秀”,凭借一首张学友的《三天两夜》夺得冠军。
这次突破,让他正式成为“二十一世纪演艺中心”的签约歌手。人们争着去看他的演出。“这让我开始走入娱乐圈。”
创作客家话流行曲走出自己的路
这样一直到2004年,华D又获得香港无线电视台《似模似样》模仿秀冠军。“当时张学友接受记者采访说过一句,‘不介意被模仿,但每个人必须要走自己的路’,我开始想,自己该怎么走自己的路呢?”
一个偶然的机会,华D在香港听到有人说起“客家歌”,后来常在国外演出,看到很多地方都有客家人,对客家歌很重视,于是华D开始着手学习创作客家流行歌曲,但这并非一件易事,“写客家歌很难,因为方言很多音都没合适词语可用。我就尝试用不同方式表达,实在没有就自创。”
2005年11月,华D独自操办的《客家贺年金曲》CD制作完成。然而由于毫无知名度,这张唱片没卖出去几张。但他鼓励自己说,“新事物都要给人接受和认可的时间,失败的并不是歌曲本身。”华D随后到马来西亚拜访“客家流行音乐之父”张少林,找出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推出第二张唱片,市场开始有了较好的反馈。随后,《客家人系有料》这首客家话流行歌曲应运而生,并一曲成名。从此,他开始以客家流行歌曲歌手的身份登上港、澳、台,甚至东南亚国家的舞台。华D创作的客家流行歌曲越来越多,如《出外靠朋友》、《样样加价》等,并在唱片公司发行,大受欢迎。
华D心声
南都: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成功?
华D: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音乐的,所以我一直都在不停地学习,有一次我和黄红英老师同台演出,我先唱完本可先走,但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我坐在那等了一个小时。
南都:接下来有什么新动向?
华D:接下来9月、10月份,我会到印尼举办演唱会,还会在东南亚发行一张全新唱片,希望可以把惠州的客家文化用流行音乐的方式传播到全世界。
华D语录
“每个人,每个族群,都要自信。《客家人系有料》传达的就是自信打拼的精神,客家人是有料的,自己也一定要做一个有料的客家人。”
采写:南都记者黎秀敏实习生劳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