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都市报>  茂盛村的新课题:盘活一座“深圳记忆园”200年客家围屋“茂

茂盛村的新课题:盘活一座“深圳记忆园”200年客家围屋“茂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7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SA42深圳读本深城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挂接】

【全文】

茂盛世居祖屋保存完整,占地面积也由8000余平方米扩至0.4平方公里。

“茂盛世居”里,负责照顾五保户何加瑞的两名年轻人在用餐,而村里其他人已迁居附近。

●龙岗区茂盛村

●抢救焦点

茂盛老屋 祭祖习俗 客家精神

快来点击奥一网“抢救城中村记忆专题”sznews.oeeee.com/chengzhongcun

“20年,改变了这一切。”10月29日,午后,龙岗区横岗街道茂盛村委大楼里,茂盛村村长何振康说。如今年近不惑的他,已经掌村10年。这个村子的原住民都姓何,如今已是24代。

村委大楼不远处,就是“茂盛世居”,这座经历近200年风风雨雨的客家围屋依然保存完整。

“肯定不会拆,否则会成为罪人。”8年前,茂盛客家围屋作为文物被保护下来。8年后,如何保护利用成了村民的心头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上世纪80年代初,村民们逐步搬出老屋,在附近建房居住。历史流转,时光飞逝。如今,一个以老屋为主体的“老深圳记忆园方案”已经成型,而且在近日得到龙岗区文体局和深圳市文物局的相关回函。

“困难,仍然很多。”何振康表示,但困难再多,也不会放弃。这不仅是保存老屋,保护文物,还是在保存一个村落的历史,一个家族的精神,过去的200多年不容忘却的记忆。

过去·记忆·精神

围屋承载客家人尚祖传统

熙熙攘攘的街道伴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让这个叫“茂盛”的小村再也没有了大片的田野和土地,一同离开的还有曾经的寂静。

从茂盛村委,穿过一条马路便到了村里的老屋,也就是曾经的老村———茂盛世居。老屋门前是一个半圆形的水塘,背后是一方茂盛的山林。登高望远,可见古屋全貌。群落呈回字形布局,前后三米,中间为宗祠,其中有房屋80多个单元。

茂盛何氏族谱记载,200余年前,何氏两兄弟到横岗创业,清道光年间始建茂盛大屋。开始,他们以蓄豆芽、磨豆腐、买烧酒肩挑贸易做起,后创办“茂盛”商号,“经过多年拼搏,终成横岗大富之一。”

茂盛世居管理处相关负责人李奇云说,2001年,老屋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而横岗街道文化站也在此成立管理处帮助管理。现在,整个古屋群落里只居住着两户五保户。

何加瑞如今已经77岁,自出生之日起他就住在这里,从牙牙学语到满头白发,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老屋。他说,小时候,茂盛老屋周围全是水田和旱地。“读了六年书,我们自己家的学堂。”

尽管年近八旬,何加瑞还是耳清目明。他说,年轻时,还挑着自己家种的番薯到广州去卖,走很远的路。那会整个家族的人都住在大院里,晚上院门一关非常热闹,他们小孩子更是成群结队。特别是到了过年过节,一家家人都会带上家里最好的食物等去祭祖、拜山,全村老小一起吃饭,好不热闹。

何振康,茂盛村民小组的主任,今年还不到40岁,负责管理这个村子已经10年。属于村里少壮派。上世纪80年代末,茂盛老屋里的人逐渐搬出居住时,他正读小学,他的童年留在了老屋里。

“我们这代人对老屋、对那段历史很有感情。”淡淡说着这些,何振康有些感动,似乎记忆又拉回到童年。那时候,没这么多人,没这么多房,没这么多商店,没这么多车。那时候,附近还有地,但已经开始建厂房,也有人开始搬出去。老屋前的水塘是他们玩耍的地方,一到晚上,很多人在附近拉家常。整个老屋里都是一家人,白天各忙各家,晚上夜不闭户。他说,那种氛围让他至今难忘。

“客家人是很尚祖的,家族观念很强,主要是一种精神。”刚刚从横岗文化站茂盛世居管理处退休的邓炳昌年近六旬,过去的10年里,他一直在这里工作,守护着这座老屋。几年来,他寻访村里的老人,努力记录下关于这个村子的种种,“值得记录和记忆的东西太多了。”

现在·繁华·抢救

繁华不可阻挡地到来

何振康说,从1984年,政府征用村里第一块30亩地后,在25年内,附近的水田、旱地全部起了高楼,居民区住人,工业区生产。在发展中,茂盛村民也在老屋附近划地盖房,出租给工业区打工的人,这也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如今,茂盛居民都住在附近的上板小区,大约40余户,160余人,旅居海外的也有160余人。而附近辖区扩大后,外来人口迅速增多,1万余名外来人员在此居住,附近已经变得异常繁华。

就在1987年,茂盛村也通过贷款和向村民集资的形式,筹款建设厂房,然后引来香港投资方建厂,厂房租金成了村里经济来源。而且,不断涌来的投资商也不断出资购地,村里又获得了资金。

上世纪90年代,全面规划开发开始。茂盛工业区、下板工业区等逐步被规划,曾经的安静被机器轰鸣取代,繁华不可阻挡地到来。如今,村里有350栋出租厂房。

1993年,村后山林也改成茂盛公园,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抢救老屋村民每年牺牲50万元

何玉灵,今年71岁,他还住在老屋里,负责老屋附近卫生的打扫等。1997年左右,老屋村民陆续搬出去后,他却搬了进来。十几年来,他伴随着老屋,已经修整了几次,但老屋的衰败仍在继续。

“就我们老屋这块地不知有多少开发商盯着,但根本没有谈的可能。”何振康介绍,老屋的位置在横岗街道中心地带,人气很旺,开发潜力很大,但为了老屋,根本不可能开发。老屋的产权还有些复杂,一部分属于集体,一部分属于个人,业主比较分散,过半在海外。

他说,以前老屋是被出租出去的,每年的租金收入有40余万元,8年来这笔资金就没有了,很多业主对此也有意见。而且,几年间,村里也出了几十万元来修整。村民每年因此牺牲的经济利益达50万元。

南方的天气湿热为主,老屋也经受着岁月的考验,屋内有很多地方霉变,亟须修葺。走在老屋群落里,如今的文化站监管者李奇云也一直摇头,他说这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文物保护部门每年的专项资金分到茂盛世居保护上的资金有限,8年来维护费用就花了100余万元,但现在看来还是杯水车薪。

婚丧嫁娶仪式仍在老屋举行

邓炳昌告诉记者,现在在老屋里生活过的老人最大的应该有90岁,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十余个,但到现在,离开人世的也有八九个。他们的离开也就带走了老屋的记忆。

“现在确实没有几个人会唱客家山歌了,也早就没有了春节拜山习俗。”何振康说,自己不会唱客家山歌,幸亏老屋还存在,这就使一些风俗还有可以依附的载体,否则一些东西可能会消逝得更快,根本没办法挽留。2003年5月,政府推行殡葬改革,宗族祖坟被统一清坟,骨灰神位被迁祠堂安放,保存了100多年的拜山仪式也改成了重阳祠堂祭祖。

何振康介绍,村里非常重视教育,当时老屋里还有自己开办的学堂,名为“冠英书屋”,俗称“大书房”。族谱记载,“当时祖先请名师,教育子弟,不但收本族子弟,并收邻里学童,教化乡里。”而何振康还赶上了学堂读书的时候,那会他们都是族内子弟一起入学。而现在,当时的大书房早已被拆,建成厂房,永远不复存在了。

如今,各家各户的婚丧嫁娶等仪式还是在老屋里举行,每年大年初二、重阳时节,族中各家男女老少聚在老屋里一起祭祖,然后在屋中聚餐,这些其乐融融的景象每每让族中老人颔首微笑,他们乐于看到“家和万事兴”。

“有些东西不能保留,但精神不能遗忘。”何振康说,初一、十五祭祖的基本都是村中老年人,年轻人很少,但他们在祭祖时也是每次都强调。每年,针对青少年,村里都召开专门会议来讨论教育办法。“一些东西变了,但老祖宗的好的精神一定要传下去。”他说,这就像民族的根一样,不能断。

老管理员重修“何氏族谱”

11月4日上午,天气晴朗,阳光灿烂。邓炳昌站在茂盛老屋旁,表情凝重。

老管理员邓炳昌已年近60岁,他说,10年来自己守护的是一种“文化情结”。他是广东揭西人,1981年来到深圳,2000年来到茂盛老屋。他说,自己不怎么懂文物,但接触到老屋后便没有再出来。如今,老屋里的墙上都挂上了关于茂盛村以及茂盛始祖的传说,一条条楹联被重新修整挂上。邓炳昌在老屋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搜集了大量资料,包括老屋名字的来历,以及老屋里的各项物品,还有老屋的楹联等,每每感觉到大量的东西在流逝,保护迫在眉睫。

在一间小屋里,村里人使用过的石磨等农具被摆在那里,每件农具旁配上了咏诗,而这些均出自邓炳昌的手笔。“何家的老族谱在以前时丢失过,是凭着一些老人的记忆重修完整的。”邓炳昌说,到茂盛老屋后,他走访了村里大部分老人,根据老人们的记忆,他们重修了新的茂盛何氏族谱,收集了茂盛村的故事,抢救了这些来之不易的记忆,现在,他说走访的老人已经很多已经离世。

和邓炳昌共事5年的小邓深有感触。他说,这些茂盛村的故事等都凝聚了邓炳昌的心血,近10年里的每一天,他们都是伴随着老屋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熟悉的脚印。

“很不容易,在这个老屋村里经历了几代人,确实故事很契合‘大宅门’。”邓炳昌表示,虽然已经退休了,但他的10年记忆留在了老屋里,他还要整理记录关于老屋的故事,争取尽快帮助维护利用好老屋,为老屋做一些事情。

未来·盘活·期待

村民雄心勃勃打造景点

几年来,何振康和邓炳昌为此费尽脑筋,就在去年他们拿出了一个关于“老深圳记忆园展览”的方案。这本厚达50页的方案里写道,老深圳记忆园依托茂盛世居围屋,以老深圳图文为主,以老照片、老建筑、就风俗和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用文学、摄影等多种艺术手段,铺陈一条“老深圳记忆走廊”。

在扉页上的记录写道:当跨过这道门槛,敬请留意脚下的坑坑洼洼,认真平静地走过,历史的路程本来崎岖,辉煌的深圳特区也经过许多坑坑洼洼,但愿走过这条老深圳记忆走廊,能够对深圳的历史和人文留下有益的记忆和启示。

“就是想把这里有保留的开发起来,既保护了历史,又能对现在有用,还能传承到未来。”何振康说,对于这个方案他们思索了很久,如今终于有了一个成型的意见,目前龙岗区文体局和深圳市文物局已经基本同意开发方案,但真正实施还是有很长一段路。

何振康也有隐忧。他说,整个方案的实施需要800万元左右,“没有资金,根本没法启动。”而且,接下来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更多支持,只有把这里变成了有名旅游景点,那才能真正“活”起来,否则也是步履维艰。

他说,如果真正搞活了,那村里的经济也就有了第二来源。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以来,以单一出租业为主要来源的村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这也让他思考良多。

“茂盛世居”如果开发起来,那他们村子的发展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助推器,他说,游客盈门的那一天,他和村民们都愿意看到。

■专家视线

物质不存 非物质危

张一兵 深圳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博士长期在文物保护的一线工作,谈起茂盛世居,他说这是难得保存完整的老屋,很有保护、研究和利用价值。像茂盛老屋这样的文物,它承载的可能更多的是客家风俗等一系列的非物质的东西,如果连物质性的东西都被破坏了,那还何谈非物质文化保护?

要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还需要加强文物保护政策。茂盛老屋的保户利用方案还是不错的,但需要相关部门支持。但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些政策能够进一步倾向到文物保护方面,否则更多的古屋只能成为记忆。

■数字茂盛村

茂盛村现属四联社区,现有户籍人口160余人,海外侨居150余人,非户籍人口1万余人。辖区居民主要有上板小区、兴旺小区、下班工业小区、下板楼角背小区、华茂小区以及茂盛工业区等。

■下周预告

古色古香的张氏祠堂,60年一届的“太平清醮”,重阳秋祭,元宵添丁点灯……这是向西村。为什么说这里是深圳对传统文化保存得最好的村落之一,为什么说这里是深圳人的文化富矿?请关注下周二《“抢救城中村”大型公益项目⑨》。

监制:任天阳苟骅

策划:陈文定 高爽

统筹:朱向华 杨涛

采写:深城记者 王成波

摄影:深城记者 霍健斌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