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三峡移民女嫁作客家媳惠城区水口街道办事处新兴街移民老年人在

三峡移民女嫁作客家媳惠城区水口街道办事处新兴街移民老年人在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1版:惠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①

②

③

在惠城区水口街道办事处龙湖社区,有一个只有一条街大小的居民小组——— 第七居民小组,住了21户共72位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高圹村来的新客家。这些新客家为支持三峡水电站建设工程的需要,于2002年8月千里迢迢来到了惠州安居。一晃6年过去了,当年的水口镇如今已变成水口街道办事处,移民住的地方也有了名字,叫新兴街。

移民老王每月收房租6000多元

从水口街道办事处出发,沿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车行不到10分钟,一排整齐的房子出现在眼前。该办事处负责移民工作的工作人员说,这里是三峡移民住的新兴街。

新兴街不到500米长,房子一栋一栋紧挨着排成一条直线,布局和外墙装修几乎一样。房子矮的有3层,高的则有6层。一楼大多被做成门面,有些门上还挂着“有房出租”的牌子。房子前后的水泥路上停放着几辆小轿车和小货车。

龙湖社区第七居民小组小组长王德渊把大家迎上了他在5楼的家里。王德渊今年65岁了,有一个儿子和女儿,儿子、儿媳妇都在附近的工厂上班,女儿出嫁了,孙子在读小学。

走进里边,只见地面铺了洁白的瓷砖,墙壁挂着一些装饰品。屋子里沙发、茶几、彩电、空调、饮水机摆放在各个角落,电视是超大液晶屏幕,立式空调价格要7000多元。

“王伯,你自己没做事,儿子打工,哪来那么多钱买这些家具、家电?”听了记者的问话,王德渊笑起来:“我有一个生财的宝贝,就是房子。”原来,整栋房子都是王德渊一家的,共6层,自己住一层,剩余5层楼分作40个房间用来出租。一个单间每月租金150元左右,一个月房租收入一般都有6000多元。

去年移民人均年收入13200元

“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有房子出租,有的多,有的少。”王德渊介绍说,到惠州后,大家都不种地了,开始是当地政府提供住处,他们到工厂打工或做小生意赚钱。后来有了一些积蓄,加上老家亲戚的资助,他们先后都建起了房子。近两年随着附近工厂增多,租房越来越走俏,这笔收入已经成了移民家庭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老年人在家带小孩,管理租房,年轻人则大多选择在外上班,或者做生意。

水口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安置移民,街道办从东江工业区划出了2100平方米土地作为移民的宅基地。移民搬入初期,每人每月补贴100元生活费。同时,政府累计投资400多万元,建好了道路、有线电视、自来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劳动部门还对有劳动能力的移民进行培训,并推荐就业。为了带活移民居民小组的经济,街道办还把当地300个摊位的灯光夜市迁到新兴街,每晚人流量达五六千人。

据统计,目前该居民小组住房总面积791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113平方米,共有商铺面积2100平方米,出租房屋145间;道路全部实现硬底化,家家通自来水、固定电话和有线电视,劳动力全部就业,适龄小孩全部入学。2007年,该居民小组实现人均年收入13200元。

一直喝老家带来的红山茶

移民在新的家园创业,但故乡是心头永远的牵挂。他们说,虽然在这边过得不错,但总割舍不下老家。所以,只要能抽出时间,他们每年都会一家大小回老家走走。

戴光辉前两天才从重庆老家回来。他在附近的龙湖学校当司机,趁着学校放暑假带老婆和小女儿回老家。他连连感叹说,在这边眼看着一片荒地变成都市和工业区,老家那边原来的农村也全部变成了城镇,变化太大了。

采访时,王德渊执意要请记者喝他从老家带来的红山茶。他说,在老家红山茶到处都有,乡亲们都喜欢喝,出远门走亲戚,也会带上做礼品。“到了这边,喝茶的习惯还是改不了,别的茶又感觉不上口,这些都是回老家时带来的。如果自己没回去,就叫老家亲戚给我寄一些来。”

想到乡亲们在这边难吃到正宗的重庆麻辣菜,邓忠魁干脆重操旧业,在街上开起了重庆火锅店。没想到生意还真不错,不光乡亲们爱吃,许多本地客家人、还有附近工厂的外地人也成了火锅店的常客。

在惠州的移民像一家人一样

当年从巫山县同期来惠州的三峡水电站建设工程移民,共有近900人,他们分散安排在水口、陈江、永湖等地。邓忠魁说,在惠州的移民平时都有来往,大家觉得很亲切,像一家人一样。

每年的春节是移民最重要的节日。“在重庆巫山老家,春节不是一天,也不止一周,而是从腊月十四以后就开始了,挨家挨户吃团圆饭、串门,直到过了正月十五。”邓忠魁说,来到惠州后,每个春节,各个地方的乡亲都会相互团拜,聊聊去年的收获和今年的计划,同时也加深感情。

“哪个移民遇到了麻烦和困难,其他乡亲只要知道了,都会主动来帮忙。当初盖房子,也是大家你帮我、我帮你盖起来的。”2004年初,移民向君赶急事出门,没想到出了车祸,受了重伤,新兴街的移民急忙将他送到医院。消息传出后,陈江等地的移民也自发赶来了,有的出钱,有的跑腿。虽然伤者最终没有抢救过来,但在大家的帮助下,事情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重庆女出嫁全组移民庆贺

戴光俊是一名不折不扣的重庆女孩,她的命运因为三峡水电站工程而彻底改变。20岁那年,她随父母和哥哥姐姐一起来到了水口,随后经介绍进了一家工厂做工。一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与水口街道办事处骆塘村的青年李建铭相识了,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2005年初,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登记结了婚,重庆女正式成为了客家媳妇。

“戴光俊是我们移民里成为客家媳妇的第一人。她摆喜酒的时候,我们全部移民都来了,好像是自己的女儿出嫁一样。加上男方也有很多亲戚,那场面真够热闹。”移民们至今还清晰记得戴光俊结婚大喜的情景。

记者采访时,戴光俊正好在娘家,怀里抱着一个胖小子。戴光俊说,虽然客家话很难学,但是她发现家公、家婆以及其他亲戚、邻居等都会说普通话,所以平时交流也没什么大问题。一开始的时候,有些不习惯这边饭菜的口味,觉得客家菜太清淡。但如今她也吃得惯了,丈夫也喜欢上了麻辣口味,她还学会了做客家菜。平常饭桌上,常常是既有麻辣的重庆菜,也有清淡的客家菜,格外有味道。本报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陈学良

图①:说起现在的生活,嫁作客家媳妇的戴光俊一脸幸福。

图②:移民居住的整齐的房屋。图③:移民家里都装修得很漂亮。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