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东江时报>  左边进士第右边石苟屋 惠阳秋长铁门扇村黄竹沥两座大型客家围

左边进士第右边石苟屋 惠阳秋长铁门扇村黄竹沥两座大型客家围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7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09版(惠州地理)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石苟屋内的回声长廊。

石苟屋内的回声长廊。

石苟屋前的石狗。

石苟屋前的石狗。

重点报道我市不同区域的文化、风土人情等内容,挖掘和展示惠州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惠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添砖加瓦。欢迎广大读者提供相关线索。

本期策划:严艺超联系电话:2859280电 邮:ywz@hznews.com

第一次到惠阳区秋长街道办事处铁门扇村的黄竹沥采访,那是4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随行的一位办事处干部一句话让记者记忆犹新:两座大型的客家围屋并排在一起,在惠阳非常罕见。

这两座夹在惠淡公路老路和惠南大道中间的客家围屋,很容易就被车上呼啸而过的人们所忽视。如果不停下来仔细观察,你就有可能错失一座沙坑叶氏的进士第,和惠阳唯一一座有着石狗文化的石苟屋。

一个悠闲的春日,记者驱车再次来到黄竹沥。随着惠南大道的逐渐通车,这个宁静村庄的古老记忆,正慢慢变得清晰起来。那只曾经湮没在草莽中被人遗忘的石狗,如今醒目地驻守原地,默默地嗅着穿行车辆带来的繁华气息。

■ 本报记者严艺超 周丽琴

门庭新貌,石狗依旧

在惠南大道往惠州方向行驶,一不小心就会和石苟屋擦肩而过。一次失败的尝试后,我们还是乖乖地回到惠淡公路,找了个斜坡路口下去,一座气势宏伟的老屋就出现在眼前了。

石苟屋始建于1669年,于乾隆30年(1765年)改建和扩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经过数个世纪风雨的冲刷,如今已褪去了锋芒,留下的只是质朴无华。来到石苟屋门前,你会发现老屋满身都是历史划过的痕迹,除了年久而生的苔藓外,还有模糊不清的各种标语。

让记者眼前一亮的是石苟屋大门崭新的对联:基开楚叶县,业肇粤梅州。这对典型的广东叶姓祠堂对联告诉我们,秋长铁门扇黄竹沥叶姓是清朝康熙年间从梅州兴宁县合水镇溪唇村迁徙而来的,是秋长沙坑叶氏的分支。至于写着石苟屋三字的大匾,已被横批“南阳世居”所掩盖。

进石苟屋之前,我们想到此行不仅仅是来看古屋的,而是有意识地来寻找担当古屋护卫者的石狗。同行的办事处干部小邓说它就在“风水塘”的右前面。“风水塘”又称月池,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有消防、防护和排污之用,面积相当大。由于月池前的土地经过了平整,同样经历了300多年岁月洗礼的石狗一下子就给我们找到了。

这只貌似小熊的石狗由一块天然的麻石雕塑而成,牢牢地固定在石座上,古人高超的手工艺让它神态逼真,温驯的表情丝毫没有著名雷州石狗的张扬。当地村民说,当年不止一条石狗,在月池的另一侧,还有一条雌性石狗,至于外形,今人已记不清了。

依然坚守岗位的雄性石狗让我们赞叹不已。在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中,石狗通常会被放在百年老屋的屋顶上,这在粤、赣、闽边界的客家民居中较为常见,这是客家山民祈求石狗驱灾挡煞保平安的原始艺术。而我们眼前的石狗,却别出心裁地安置在月池旁边,凝望着前方。

记者从该村今年75岁的叶伟良老人口中得知,这对石狗是祖先与一座山神庙 “斗风水”的产物。据传,当年石苟屋的建设者发现屋前半里开外有一座庙宇,笃信风水的主人唯恐庙宇的神灵鬼怪冲了自家风水,就让建设者做了两只石狗来驱赶“不安分”的神灵鬼怪,还将屋子命名为“石苟屋”。

日久天长之后,剩下的这只“公狗”甚至被村民揶揄成300年前客家土狗的祖宗。如今,这只石狗几乎成了人们对古屋的全部认识。

马蹄形的回声长廊

从石狗像前回来,我们推开石苟屋虚掩的大门,从容进入。石苟屋的平面布局呈马蹄形,中轴对称,内部为院落,中轴线上排列着层层厅堂,是一个典型的客家传统民居。

走进门廊,有一条平坦的“长天街”,街道的台阶堆满了用来烧火的花生桔杆,显然还有人住在里面。整个古屋的构造,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它的巷道,巷道成弧形,依附在一片小山坡上,巷道的外围是以户为单位,连接在一起的房子,每个房子都贴了春联,显得非常和谐。

记者端着相机四处寻觅最佳拍摄角度,不知不觉中竟与同伴走散了,正要寻找的时候,倒是先听到他们的叫喊,声音就仿佛在耳旁。循声而去,却发现他们已在屋外,记者不免对此屋的回音效果啧啧称奇。后来才知道,石苟屋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良好的回音效果,从大门正向中轴线起,越靠近池塘,回音的效果就越好,以此来方便屋外的人和屋里的人联系。

这种建筑工艺,恐怕也令现代的建筑师叹为观止吧。

让从小到大都居住在石苟屋的叶伟良感到自豪的还不是这些,他对巷道两侧的屋檐情有独钟。“下雨天串门,根本不用担心淋雨。”叶伟良说。1988年,叶伟良从石苟屋搬出,但是和记者一起走在弧形巷道时,他仍很兴奋。

叶开弟的进士第

在石苟屋的北侧,一座年代同样久远、结构与石苟屋相似的黄竹沥老屋也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在黄竹沥老屋的月池两旁,记者发现虽没石狗,却有着代表荣耀的功名碑。

叶伟良告诉记者,黄竹沥老屋是叶特茂从兴宁来到秋长后兴建的,至今也有300多年历史。

黄竹沥老屋的功名碑与秋长其他老屋有着不同之处:石碑基础很高,碑上没有刻字。原来,叶特茂后人叶开弟于乾隆46年(1781年)中考为三甲27名,被封为武进士,清州府在其曾祖父大屋门前两侧为其竖立桅甲石碑。

该石碑基础用灰沙混合垒成半米高,固定的两块石碑上方凿有方形孔,可上闩,用以固定竖起的武进士锦旗。官位低于武进士的清朝官员路过此地,都要下马行礼。清州府还向叶开弟赠送了“清辛丑科进士”匾,挂在祠堂甲厅。后来,乾隆皇帝下旨,任叶开弟为广东虎门都间府,镇守中国南大门军事要塞。他重修和增建炮台,多次获得乾隆皇帝夸奖。叶开弟建设的虎门军事设施在鸦片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其修筑的炮台和虎山上的战壕仍然存在。

后来,秋长客家围屋主人效仿此桅甲石碑,为本屋有功名的族人竖立功名碑,以教诲和激励后人上进。可惜,叶开弟的“清辛丑科进士”匾及其在乾隆皇帝前面试的宝剑在“文革”期间被毁,只有桅甲石碑(功名碑)在诉说他的历史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叶氏后人从2006年开始筹款对老屋进行修缮,但是因为资金不足,仅仅对老屋的祠堂进行了翻新,而“长天街”的屋瓦和祠堂后的弧形巷道依然满目疮痍。

记者从秋长街道办事处获悉,黄竹沥老屋和石苟屋早在2002年就纳入了该办事处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范围之内,这对有着“隆学校以端士习”、“训子弟以禁非为”家训的沙坑叶氏来说,是值得欣慰的消息。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严艺超 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