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东江时报>  惠阳鸡心 石水库“浮出”古村落 为被淹近50年 的秋长麻

惠阳鸡心 石水库“浮出”古村落 为被淹近50年 的秋长麻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02版(关注)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古村落前的半月池。

古村落前的半月池。

▲“出水”古村落遗址一角。

▲“出水”古村落遗址一角。

古村落遗址后山竖着两块碑。

古村落遗址后山竖着两块碑。

惠阳秋长一古村落被淹没在水中近50年再次浮出水面。近日,惠阳区文物普查队在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沉埋于鸡心石水库中的古村落遗址露出水面。经有关部门初步鉴定,该水下古村落遗址约有300年历史,为惠阳首次“出水”古建筑遗址,是典型的客家村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

鉴 定

古村落是昔日的麻蔗背村

2月10日,惠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接到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文物普查员在鸡心石水库发现古村落遗址的报告后,立即组织文物普查队到现场展开调查。经初步鉴定,文物普查队认为“出水”古村落是淹没在鸡心石水库中近半世纪的麻蔗背村(今称村民小组)。

据悉,上世纪60年代惠阳建设鸡心石水库时,因该村属于库区蓄水范围,村民全部外迁,村落从此被淹没在水中。“去年底鸡心石水库安全加固工程开工后,库区泄水,露出水库底部,古村落也得以重见天日。”文物普查队的负责人称,遗址表层虽覆盖着厚厚淤泥,但其客家古民居风貌尚存,对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

据介绍,麻蔗背村遗址露出水面后,由于水库淤泥较深,文物普查队尚未对遗址进行发掘,遗址的实物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清理盘查。

现 场

古村落遗址清晰可见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鸡心石水库看到,水库底部外露,淤泥已变硬呈干裂状态,人可在上面行走,村落遗址轮廓清晰可见。水库中央,有3座民居遗址呈三角形分布,民居各相距100米左右,河道从3座民居间穿过。

记者仔细观察其中一座民居发现,该民居前有一个石制的舂米容具、一个半月池,后方有小山坡、树木残骸及几座古墓。民居残存高约1.5米的墙体和部分地基外露于淤泥上,在残存墙体上,有黄泥、河沙、鹅卵石等。据介绍,客家人在建房时所用的三合土有石灰、黄糖、糯米等材料,出水墙体表面依旧光滑白皙,十分坚固。

追 溯

“出水”古村落曾是举人村

文物普查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没有被水淹前,麻蔗背村建村约有250年,是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秋长街道办事处周田村委会主任叶石来介绍,麻蔗背村归属周田村委会,村民都是叶姓子孙。“麻蔗背村的结构为小型客家围屋,四面环山,流水穿过,地形独特。不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且还是远近闻名的举人村。”叶石来告诉记者。

据了解,几百年来,麻蔗背村村民善耕好读,曾出过不少举人。在当地流传的“兄弟举人”故事就发生在该村。据麻蔗背村原村民、78岁老人叶杜强讲述,清乾隆年间,村里有两兄弟,哥哥名为叶希贤,弟弟名为叶芳。乾隆四十三年,弟弟考中举人,把功名牌匾高悬于祠堂正中间,哥哥见状,把弟弟的功名牌匾移到一旁,称自己为长兄,等来年考取功名了要把自己的功名牌匾悬于祠堂正中间。果然,第二年,不甘落后的哥哥也中举了。一家两兄弟连续两年中举,一时传为佳谈。

上世纪60年代初,鸡心石水库开建时,麻蔗背村约20户人家都外迁到如今的麻蔗背新村。水库建成后,集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功能一体,风光秀美,成为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属红色旅游景区及森林公园项目之一,而麻蔗背村古村落则沉睡水下数十年。

展 望

或开发潜水旅游项目

据了解,秋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去年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目前,惠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正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大力度对秋长的文化历史遗迹进行保护和合理开发。

惠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叶茂庭告诉记者,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水下文物也是普查的内容之一。麻蔗背村遗址在鸡心石水库重见天日,是惠阳首次“出水”古建筑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人文价值。

叶茂庭介绍,鸡心石水库古村落遗址所在地鸡心石水库位于秋长红色旅游景区之内,条件成熟时可考虑开发潜水项目让游客体验水下考古。

因此,此次古村落遗址的 “出水”,对于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惠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正在加紧对该古村落遗址的清查,并研究如何保护和开发利用该遗址。

原居民

我们的根都在这里

当初,麻蔗背村村民们集体迁到了麻蔗背新村安家落户,开始新的生活。如今,麻蔗背新村约有30户人家,村民大多住上楼房,主要经济收入来自于耕种和外出务工。“不管是年老一代还是年轻一代,原麻蔗背村村民对鸡心石水库都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那里是我们的根。”叶杜强说。

听到麻蔗背村遗址“出水”了,不少原麻蔗背村村民都跑回遗址上去寻根,缅怀过去的岁月。昨日下午,叶杜强在医院打完吊针,回到家后听说麻蔗背村重见天日,立刻步履蹒跚地往鸡心石水库走去。“想不到,还能再见到自己原来的家园。”叶杜强激动地告诉记者。“祖祖辈辈的根都在这里啊!”叶杜强眼泛泪光,望着古村落遗址良久。

惠州部分古村落

惠东县田坑村古建筑群

建于清乾隆年间,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大型客家古村寨———惠东县田坑村古建筑群,是粤东地区颇具规模且具独特风格的一个古村落,已被列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据惠东县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田坑村古建筑群已有300多年历史。据惠东县政协编的《惠东乡情》记载:“田坑城宽150米,深80米,围龙屋架构,巷道式布局,四周筑有城墙,村内共有18条巷道,近400间房厅,总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是惠东境内一座比较大型而且保存比较完好的客家古村寨。”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的祖先大约是明朝成化年间迁入田坑村,之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到清代祖先建成大型住房以后,人口不断增加,在鼎盛时期曾住有六七百户人家,人口达3000多,被邻村称为田坑城。至今,这里仍有10多户村民共100多人居住。据村民介绍,田坑城周边原来设有7个“望楼”,村前有巨大的半月形鱼塘,寓意为 “七星伴月”。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看到田坑城后,曾以为是军事要地,炸去了一角,并炸掉了4个“望楼”。

该负责人说,田坑城是粤东地区颇具规模且别具一格的一个古村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一是经历300多年的风雨后风貌犹存,大多数建筑均保留原布局和风格,建筑布局有序、精巧,排列整齐,美观庄重,对研究同类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及布局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二是建筑时代脉络清晰,有明确纪元,为今后同类建筑断代研究提供了精确的依据;三是木雕工艺精湛,内容丰富,现有木雕具有时代特点,对研究木雕工艺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四是地方民俗文化韵味浓郁,为后人研究客家民风民俗和历史变迁提供了可靠的历史资料。

博罗龙华五村古民居

博罗龙华五村古民居,前邻东江、背靠罗浮山、左邻沙河、右依太平山的古建筑群,蕴涵着博罗古县的山川毓秀和人文精华。随着近年来屡屡走出深闺见诸报端,五村古民居以“罗浮山下第一村”的美誉名噪一时。

据当地陈氏族谱记载,五村的陈氏始祖在南宋时期已经从南雄府珠玑巷石井头搬迁至龙华石门楼一带,到了清康熙十五年,陈氏家族的一支从石门楼迁出,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他们发现五村所处之地“地势巍然、诸山环抱、巍峨碧嶂”时,遂定居下来,最终形成了今天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现在五村内有蔚园、东园、大园、大巷、南边、北边和梅花7个村民小组。全村约有600间房屋,1400多村民清一色姓陈。

龙门香溪堡

龙门的香溪堡因其历史悠久、建筑独特,被誉为华南第一古堡。景区位于龙门县沙迳镇,总面积5平方公里。这里有独具岭南建筑艺术的 “古码头”、“五宅古堡”、“五宅第”、“正街”等近500年历史,但至今仍保持十分完整的古建筑群,独具岭南建筑艺术遗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2002年7月17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经过初步鉴定,惠阳区文物普查队认为“出水”古村落是淹没在鸡心石水库中近半个世纪的麻蔗背村。

文物普查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没有被水淹前,麻蔗背村建村约有250年,是一个典型客家村落。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侯县军 实习生何淑贤 通讯员温石雨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侯县军 摄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