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商报>  深圳“客家文化节”推出全新歌舞晚会《岭南三韵》,引各界专家

深圳“客家文化节”推出全新歌舞晚会《岭南三韵》,引各界专家

作者:钟华生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C02版(文化广角)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挂接】

【全文】

▲深圳“客家文化节”推出全新歌舞晚会《岭南三韵》,节目具有浓郁的南粤特色。

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生/文 韩 墨/图

在今年的第六届深圳“客家文化节”中,一台全新的创意歌舞晚会《岭南三韵》,作为开幕作品在深圳保利剧院上演,也成为了深圳“创意十二月”的一道亮丽风景。近日,“客家文化节”主办方还特别为这台晚会举行了专家研讨会。

昨日上午,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了《岭南三韵》的主创团队,以及参加研讨会的多位民间文艺界、艺术界的专家和学者,探究这台晚会对创新岭南文化的实践历程和意义。

三大民系艺术“友好pk”

广东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客家文化节”总策划杨宏海告诉记者,“客家文化节”是伴随着“创意十二月”应运而生的,因此每一届举办时都在思考如何通过创意,将传统文化激活、传承与发展。“为此,我们提出‘抢救原生态、精品留后代;创新原生态、吸引下一代’的理念,从与深圳大学到与嘉应学院的合作,我们将创新与发展的目光投向青少年。既注重传统的挖掘保护,又注重创新艺术形式。”杨宏海介绍,此次《岭南三韵》将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的艺术精华融为一体,是一次艺术的探险与升华,体现了深圳“新客家”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文化想像力,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

《岭南三韵》总导演莫梓材说,历史迁徙造就了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岭南民间艺术。此次晚会将广府风情的粤曲《荔枝颂》与情意绵绵的客家山歌《送郎调》,以及大气磅礴的潮汕“英歌舞”相融会,还在南狮中加入现代街舞,在潮汕新曲中加入多部合声,都是创新尝试,也是三大民系艺术的“友好pk”,从而促进特色交融及艺术发展。

文化传承人要“从小抓起”

参与演出的汕头爱乐合唱团艺术顾问兼客座指挥、香港资深作曲家郭亨基透露,他在上世纪90年代就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提出将“粤韵”、“客风”、“潮流”同台合演的想法,从而形成客家音乐、广府音乐、潮汕音乐的概念。因此,此次演出他选了《彩云飞》、《今夜伴月回》等曲目,以“潮韵”加入其中。

嘉应学院艺术团团长王晓峰认为,创新与发展最终目的还是在于传承,比如《岭南三韵》中的“传人”,实际上也是讲传统在现代如何传承、谁去传承的命题,看完后有流泪的冲动。“我们嘉应学院这次来参演的80位大学生,就是让他们学会传承。传承人要从小抓起,潮汕的‘英歌舞’传承得很好,这次来表演的40位演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他们很投入,给我印象深刻。”

深圳大学音乐专业教授王昌逵告诉记者,深圳文艺界与高校合作,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月照围楼》到《岭南三韵》,都很有创意。他建议要在青少年中加强客家音乐的传播,在传播中以大众传播为基础,并实现客家文化的产业化。

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于长江认为,客家文化具有开拓性、广府文化具有包容性、潮汕文化具有海洋性。《岭南三韵》发掘了三大民系的某些文化底蕴,正是这些文化与民俗,仍然在支撑这一大批的人群。岭南文化存在广泛的开放性,三种文化内在不一样,呈现方式也不同。于长江透露,他准备在北大发起举办一场“还原被改编的民歌”演唱活动,以此挖掘与发现传统文化。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