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书室客家儿女的书香情怀本报记者包国军通讯员王连丁文/图
【版次】第QB08版(侨报08版)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挂接】
【全文】
东兴书室前的门楼
刻在石壁上的文字揭开了东兴书室的“身世”。
4月6日,本报刊发了独家新闻《澳头老屋村——穿越岁月的民俗风情画》。其实,在澳头老屋村旁,还有一处古建筑,即建于清末的学校——东兴书室。书室前面的门楼上题着“澳头村东兴学校”,并注明门楼乃1933年所立,距今已有78年。
午后的阳光斜照着东兴书室,朗朗的读书声仿佛飘进耳朵。日前,记者驱车赶到坪地街道坪西社区澳头居民小组,探访东兴书室。
走进书室,映入眼帘的是昔日所用的农具、砖搭的灶台,显示曾有人在这里生活过。
东兴书室究竟何时所建《坪地萧氏族谱》里并没有记载,但刻在书室石壁上的文字揭开了谜底。据石壁上的文字介绍,东兴书室始建于清朝末年,初为私塾,后改为东兴学校,学子遍布海内外。由于几经风雨,年久失修,东兴书室20多年前曾面临坍塌危险。当时的旅港乡亲萧济荣、萧雨泉慷慨解囊,捐助了33000元港币,予以维修加固。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居民也踊跃捐款。1985年10月,东兴书室重修工程竣工,这处古建筑又焕发出了昔日光彩。
在澳头居民小组现存的老人中,有谁曾在这处书室读过书在一家小院里,84岁的张阿婆和94岁的罗阿婆告诉记者,她们年轻时曾在东兴书室读过夜校。至于什么时候不再有人到那里读书,她们也说不清楚。
虽然东兴书室没有再被当作学校使用,但它一直没有被当地居民遗忘。在书室主房的香案上方,供奉着关帝(关圣帝君)塑像,这是当地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5月13日是关帝的生日,澳头居民小组的男女老少都前来拜祭,并在一起聚餐。此外,现场还募捐老学校的维护费用。
探访结束了,当记者走出东兴书室时,几个儿童正在门楼旁的沙堆上嬉戏,令人不禁感慨。遥想当年,这里曾书声琅琅,多少顽童被教化,多少客家儿女被浓浓书香浸润!他们崇尚知识、追求文明,努力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