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见龙围畔酒飘香龙门地派村民骆良带继承家传酿酒技术,酿制客家

见龙围畔酒飘香龙门地派村民骆良带继承家传酿酒技术,酿制客家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1版:惠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骆良带掀开酒坛子,酒香扑鼻而来。

▲骆良带掀开酒坛子,酒香扑鼻而来。

▲酿酒的工具简陋而传统。

▲酿酒的工具简陋而传统。

凡人星空系列报道

在偏远的龙门县地派镇渡头村新围村民小组,有一位名叫骆良带的酿酒能手,她继承家传的酿酒技术,采用土法酿制的客家米酒格外醇香,不但在当地闻名,到地派天堂山景区的游客,也大多会慕名登门参观、品尝。

铁锅木容器蒸出香米酒

走进渡头村,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就是闻名遐迩的见龙围和古炮楼,而骆良带的家——— 几间很普通的民房,就隐藏在见龙围和炮楼背后的院子里。

酒香不怕巷子深。远远地,记者就闻到了浓郁的酒香,顺着酒香,很快就找到了骆良带家。她正在房子里忙活,只见灶台上架着一口大铁锅,铁锅上有一个圆柱形的木制容器,里边装满了东西,顶上用盖子密封住。圆柱形容器的下半部开了一个口子,连接了一根橡胶管子,管子一端伸进桶里。灶台里柴火熊熊,锅顶冒出蒸汽,而橡胶管里则有自来水一样的液体缓缓流出。

“这流出来的就是酒吗?”记者问。“是啊,你闻一下,是不是有酒香?”骆良带直起身子,转过头回答道。记者看到,骆良带是典型的客家妇女形象: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穿着简朴,却显得精明能干。头发和脸上都湿漉漉的,不知道是水蒸汽还是汗水。

“这个是头道酒,度数比较低,适合酒量一般的人喝。”她一边热情地介绍,一边拿来杯子,倒酒给客人品尝。记者轻轻抿了抿,米酒果然十分香浓。

如今仅少数人家自酿米酒

骆良带说,酿酒的技术是她跟着家婆学的,因为家公和丈夫都喜欢喝酒,因此家婆把酿酒的技术传给了她。“我学酿酒,主要是为了他。他酒瘾大喜欢喝,自己又不会酿,全靠我。”骆良带指着丈夫笑笑说。听见妻子说自己,在旁边帮忙的丈夫咧嘴笑了,脸上还带着几许羞涩。他打趣说:“酿酒肯定是你厉害嘛!不过我也有一半的功劳,我也是帮忙打了下手的。”大家顿时都笑了起来。

骆良带介绍说,土法酿酒的过程并不复杂,原料也只是平常的大米和商店能买到的催化酶。不过,酿出来的酒到底好不好喝,原材料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骆良带酿的酒,用的是甘甜无污染的山泉水,还有优质的稻谷,味道自然不同。技术上最难的就是掌握火候,催化酶、大米和水的比例必须恰到好处,灶膛火力也要适时调控。否则要么出酒太少,要么味道太淡,火力太大还会使酒染上焦味。一般来说,50公斤原料可酿酒约25公斤,每一锅出酒3道左右,越往后,酒的度数越高,味道也越辣。

“家里酿的米酒,全部是粮食本身蒸馏出来的,没有加其他化学材料,所以格外浓香。”骆良带说,以前村里家家户户都酿酒,可如今会酿酒的年老了,年轻的没几个会,只有少数人家还保持着自己酿酒的习惯。近两年,地派镇开发天堂山旅游景区,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村子,迷上了村里地道的客家米酒。土产米酒供不应求,村里开餐馆、开商店的人就纷纷向骆良带订货,她也靠卖酒赚些钱补贴家用。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罗孝宗 魏云鹤 通讯员吴潮龙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