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做活做大文化篇章倾力打造文化名城 我市文化

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做活做大文化篇章倾力打造文化名城 我市文化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2版:梅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讯(记者刘琪欣)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获悉,近年来,我市宣传文化工作在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文明创建、文化名城建设、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亮点纷呈,整体工作呈现出主基调明亮、主旋律响亮、主动仗漂亮的特点,为全市深入实施“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战略构想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亮点①文艺精品好戏连台

我市先后创作排演了《山魂》、《桃花雨》等大型山歌剧和《尘埃落定》、《黄遵宪》等大型汉剧以及《梅开盛世》、《家乡好梅州》等一批现代客家山歌。其中,《山魂》、《桃花雨》分别在省第九和第十届艺术节上获得剧目一等奖;《山魂》、《桃花雨》、《尘埃落定》以及《梅开盛世》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市委宣传部获“五个一工程”组织奖;《桃花雨》还在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上获“文华优秀剧目奖”。精心打造了一台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该剧已成为广东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成功开展了以《客家意象》为主打项目的“2010梅州客家文化之旅”活动,开创了传播客家文化的新形式。在今年召开的全省舞台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我市作了专题经验介绍。拍摄制作了数字电影《等郎妹》、电视专题片《客家》,其中《等郎妹》获得了第八届央视数字电影百合奖一等奖和第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数字电影奖。

 亮点②文化遗产传承发展

我市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申报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于今年5月获得批准,成为继闽南、徽州、热贡、羌族之后的第五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启动了“客家山歌手培养战略工程”和“客家山歌创作战略工程”,建立了“双工程”培训基地,为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展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叶剑英图书馆和中国客家博物馆申报国家一级馆工作。与此同时,着力做好古村落、古民居及名人名居的保护工作,梅县茶山村被命名为“中国古村落”。

 亮点③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到位

我市先后建成了中国客家博物馆、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市山歌剧团、广东汉剧院、市艺术学校等一批重点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大了“文化先进镇”创建力度,20个镇创建成“文化先进镇”。成功举办了7届梅州城区群众文艺汇演、2届全市社区群众文艺汇演。启动实施了“健全百镇文化站”、“农家书屋遍千村”、“文化大戏千村行”、“电影放映万场行”等农村文化共享“百千千万工程”。通过3年的努力,建成一批新的镇文化站,全市镇级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建成农家书屋870个,送戏2716场,送电影32942场。在去年召开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我市专门作了经验介绍。

 亮点④理论武装扎实推进

 我市各级、各部门努力打造学习品牌,理论武装扎实推进,成功打造了“开放梅州论坛”、“百课到基层”以及理论研讨等学习品牌,组织全市社科理论工作者为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编辑出版了《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世界客商研究文丛》等一批专著,其中《客家与梅州书系》荣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着力抓好宣传策划,提高宣传功效,加强舆论监管,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有力地推进了各项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地宣传推介了梅州;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积极开展文明礼仪、道德实践、文明创建等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市文广新局所属的5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和6个县(市)新华书店的改革重组工作今年底可基本完成。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