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对客家先民、先祖、祖先与石壁的概念阐析

对客家先民、先祖、祖先与石壁的概念阐析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4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3版 (理论与实践)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廖开顺

“石壁”地区(指以宁化县石壁镇为中心的闽赣交界地区)既为“客家祖地”,就必然与“客家先民”、“客家先祖”、“客家祖先”有关。然而,这几个概念因其具有相当的模糊性而往往被混用。诚然,由于血缘与历史的不可割断性,很难对它们作出精确的区别,但是,进行一些大致的辨析,可以加深对石壁客家祖地的理解。

一、关于“先民”与“先祖”、“祖先”

“先民”是与特定的族群(民族)相对应的群体概念,“先祖”、“祖先”主要是针对宗族而言。“先民”、“先祖”、“祖先”在一定的语境中等同,如“客家先民”都是今天客家的先祖、祖先,但是,客家的先祖、祖先不一定都是客家先民。先民具有血缘属性,族群是众多血缘体的集合,但是,先民更重在其文化属性,因为族群的主要特征是文化,先民特指某一族群物质文化的拓荒开基和精神文化的原创群体。“先民”具有相当的模糊性,一个族群文化的创造,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创造要历经相当漫长的时期,其创造过程中的先民较难清晰追溯,但先民又具有一定的明确性,对于一个族群而言,其早期人口的繁衍和物质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精神文化个性也是在一定的时期基本形成,具有可追溯性。所以,林开欣先生(原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客家文化研究联谊会会长)所提出的形成客家民系的四个特征,即脉络清楚的客家先民,特定的地域条件,特殊的历史年代,独特的客家文化是完全正确的。

“先祖”,一般是宗族血缘体中较远的祖先,主要是血缘属性,是个体的,有具体所指。但是,“先祖”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血缘愈追溯则愈模糊,并且,杰出的宗族先祖往往被作为族群的始祖,其血缘关系模糊。先祖也具有文化属性,尽管人都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语),但是,“先祖”比一般的宗族、族群成员更具有符号性,杰出的先祖往往成为族群的象征,甚至被神化,如中华民族的始祖。“先祖”如果是某一族群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早期创造者,他们则包含在某一族群的先民中,否则,则不能被称为某一族群的先民,如大部分客家先祖是中原汉人,但是,中原汉族古远的先祖和南迁大潮中没有南迁到闽赣边界或者迁徙后融合入其他族群的先祖则不是客家先民。

“祖先”与“祖宗”的含义接近,是比“先祖”世系较近的祖宗,它主要是血缘的、个体的、具体的概念。“祖先”比“先祖”的血缘更近,往往有家谱、族谱可查。与先民同时代的祖先一般应包含在先民中,其后裔则是所形成的族群的成员,但是,其后裔也可能因血缘与文化的变化成为其他族群成员。“祖先”也具有文化性,“祖先”是具体的宗族和族群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者。“祖先”概念也具有模糊性,“祖先”与“先祖”没有明确的世系界定,在宽泛的语境中往往互相混用,在修辞中也常常以“先祖”称已故但是世系比较近的“祖先”,以示尊敬。

二、关于“客家先民”、“客家先祖”、“客家祖先”

“客家先民”是对应“客家族群”的概念,不能泛化为汉民族先民。对客家先民既要从血缘上溯源,更要从文化创造的历史过程中溯源。客家族群的血缘渊源主要在中原汉人中(也包括在汉民族在“雪球”般地迁徙滚动中所融合的北方其族群、部落)。如前所述,客家的先祖并不都是客家先民,只有向客家族群形成地区(包含孕育地区,以下同)迁徙并参与客家文化(包含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原创的客家先祖才是客家先民。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既中原南迁,但是他们自身没有到达客家形成地区,而是他们的后裔进入客家形成地区。譬如早期(主要是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的中原汉人第一波移民大潮)迁徙到江淮间、苏南、皖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原汉人,他们并没有进入客家族群形成地区和直接进行客家文化的创造,尽管他们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不畏艰难,四海为家的精神影响了客家文化个性的形成,数百年后也有他们的后裔再向赣闽粤边区客家族群形成地区迁徙并进行客家文化创造,但是,这样的中原汉人,只是“客家先祖”,而他们向客家形成地区迁徙的后裔才是客家先民。此外,在客家族群形成地区和形成时期被“客化”的原住族群成员也是客家先民,但他们不是客家先民的主体,因为他们不是中原文化的传播者。可以将“客家祖先”视为比“客家先祖”世系更近,更具体的血缘概念,在客家形成地区拓荒开基的客家先民既是客家先祖,也是较早的客家祖先。客家族群形成以后,就有一辈辈的明晰的客家祖先。当然,这样的界定仍然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祖先与先祖没有界定的标准,只能对它们作一个大致的区分。

三、石壁客家祖地的“祖”具有三重性

石壁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早期性,其“祖”具有三重性:

第一,石壁客家的 “祖”首先是客家先民。并不是每个客家地区都有客家先民。有些客家地区尽管现在的客家人口众多,但它们不是客家族群形成地区,因此这些地区历史上没有客家先民。客家族群孕育、诞生于唐末至宋代,这个时期石壁地区是汉人移民的最主要集聚地。如,韩信夫先生考证:“经过400年的安定生活,宁化全县的居民由唐天宝年间(公元742年)的约5000人,至宋宝佑年间(公元1253~1259年)增至11万以上。”可见石壁地区客家先民之多。族群的孕育和诞生更需要物质文化的创造,以保障人口的生存和繁衍。石壁地区以其地域偏远、大山阻隔,远离战乱、兵灾的社会环境和适宜耕作的丘陵、盆地地理条件而为汉人移民大量集聚提供了栖居、繁衍和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环境。谢重光先生认为,客家先民“主要是丧失生计、盲目逃亡的贫苦农民。”正是有大量的流民进入客家族群最主要孕育地区,才具有从事拓荒开基等物质生产活动的生产力主体,创造出早期的客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因为客家先民的文化遗址因为“早”而多被历史湮灭,在今天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应着力发掘和保护。

第二,石壁客家祖地的 “祖”是 “客家先祖”。这里的“客家先祖”有两重意义。其一,与“客家先民”同义,客家先民自然是客家先祖。其二,是区别于“客家祖先”的“客家先祖”。如果将客家族群成熟地区广东梅州地区的早期客家叫做客家祖先,那么,石壁地区的早期客家应为“客家先祖”。南宋以后,石壁客家不断向外播迁,其后裔与石壁先祖的血缘渊远,模糊、上升为文化。海内外客家到石壁祭祖,带着浓厚的先祖情结,这是一种慎终追远的文化情结,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因此,对于石壁客家祖地的建设应该适应客家这一文化心理,在“文化“上加强建设,特别是发挥客家祖地的文化场景效应,激发客家族群的文化记忆。

第三,石壁客家的 “祖”是 “客家祖先”。这是相对客家在江淮、中原的先祖而定位的。客家祖先一般可以追溯,客家寻根首先是血缘寻根,是谒祖,谒祖就是寻找和拜谒世系较近的“祖先”。海内外客家多可在石壁追溯到祖先。如,清光绪温仲和在编纂《嘉应州志》时便注意到梅州与宁化在人口方面的渊源关系,“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英国传教士艮贝尔在《客家源流与迁移》一书中写道:“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者。按诸事实,每一姓的第一祖先离开宁化而至广东时,族谱上必登著他的名字,这种大迁徙运动自始至终皆在十四世纪。”1947年罗香林在《宁化石壁村考》文中写道:“广东各姓谱乘,多载其上世以避黄巢之乱,曾寄居宁化石壁村葛藤坑,因而转徙各地。此与客家源流关系颇巨。”石壁地区早期客家具有的祖先性使得海内外客家对石壁产生血缘寻根的强烈欲望。同时,石壁地区的早期客家又是客家“先祖”,这一特性使石壁客家文化具有血缘和文化的双重性。由于血缘寻根是首位的,因此,石壁地区的客家文化建设要为海内外客家提供寻找祖先的条件,如族谱、祠堂的保护等。同时,客家寻根更是文化寻根,因此,要把客家早期文化遗址的保护,把文化遗产的激活作为重点工作。还可以采用现代电子技术和艺术形式进行客家先民、先祖、祖先文化活动的“仿真”,诸如拍摄光电影视作品,演出“印象石壁客家”大型歌舞等,将历史的客家文化激活。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