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客家民俗文艺传承之奇葩 ——小记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师生实验艺

客家民俗文艺传承之奇葩 ——小记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师生实验艺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专题·娱乐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记者李莹通讯员杨赐文吴志坚

这两天,一场录播的文艺晚会在电视台播出,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晚会唯美的舞台、专业的歌舞、悠扬的音乐、堪比大型歌舞晚会的水平让大家极为震撼。这一场名为《传一盏灯,传一份爱》的文艺晚会其实是日前在嘉应学院举行的一场香港梅州联会资助该校贫困生的爱心传送晚会,而这台晚会的所有设计、编排和表演等工作都出自该校音乐学院师生实验艺术团之手!

图为艺术团组织的《传一盏灯,传一份爱》的文艺晚会现场。

图为艺术团组织的《传一盏灯,传一份爱》的文艺晚会现场。

图为艺术团组织的《传一盏灯,传一份爱》的文艺晚会现场。

老师学生争上舞台

这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团体,创办于2006年的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师生实验艺术团成立初衷很简单,就是要强化艺术实践教学,为音乐学院的师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展示的平台,培养“站得讲台、上得舞台”的高水平教师和专业技能突出的应用型学生。

这个“半专业”的艺术团体有着规范的管理和颇为庞大的成员队伍。艺术团设立了由学院老师兼任的团长、副团长以及由学生担任干部的文秘部、组织部、宣传部等部门,专门负责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等工作;艺术团的“演职人员”除了相对固定的110多名团员外,音乐学院所有老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为了确保这一平台充分发挥作用,艺术团的管理中引入了学分制,要求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艺术团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对未修满艺术实践学分的学子不予毕业。“但是,从这一规定制订至今,音乐学院尚未出现学生因为没有修满艺术实践学分而不能毕业的情况!”艺术团的团长王小锋颇为自豪地说,艺术团组织的各项活动总能吸引很多老师学生“竞争”,大家争上舞台,因为能在舞台上表演是自己专业水平的最好体现!

对于在艺术团任学生干部、音乐学院大三舞蹈专业的学生刘慧来说,自己是幸运的,从入学以来,她便被挑选进入了艺术团,这些年来参演了不少节目,最后还成为学生干部,成为众多同学羡慕的对象。在这里,她学到了很多经验,包括活动组织、舞台布景、节目编排等,更重要的是积累了表演经验。“如果没有这个舞台,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是死的!”刘慧如是说。

客家艺术的传承平台

随着艺术团的发展,音乐学院已经不再满足于将其仅仅作为一个实践、展示平台。“作为梅州仅有的一间高校,我们应该站在引领文化发展的位置,承担起继承和发扬客家传统文艺的责任,真正为地方服务。”在采访中,音乐学院有关负责同志说。

一股专注研究地方文艺之风在这里兴起。艺术团组织开办了客家山歌研修班,深受学生的欢迎,从开始的每周末一节课的“兴趣班”后来转为正式的选修课程,学生们可以在这里学习到系统的客家山歌知识。去年以来,艺术团承担了省社科联、市委市政府立项的《客家民俗舞蹈研究》两项课题,积极发动学院有关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客家民俗风情,走访基层,搜集、整理了一批客家民俗舞种,并由此编排、创作了一批舞蹈音乐作品,赢得好评如潮。如协助平远县整理的舞蹈《落地金钱》,已经成为“落地金钱”舞种的“范本”;舞蹈《娘酒谣》、《客家席趣》等应邀参加了各类大型表演活动;融合各种舞种创作的《围龙回响》正在参加省第二届学生舞蹈比赛……现在,音乐学院新开设了客家民俗舞蹈课,希望可以培养更多客家民俗歌舞的传承人!

而今艺术团已经发展成为集科研、教学、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团体。而科研和展示相长使艺术团逐渐从校内走向校外,每年参演的我市各类大型演出10多场次,艺术团表演的具有浓郁客家风韵的民俗歌舞节目更成为每一台演出的精品,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大家看到了客家文艺传承的希望!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