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子参军》也可以说是一部客家大戏”——解读大型采茶歌舞
【版次】第A12版(永远的光荣中央苏区创建80周年)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挂接】
【全文】
11月7日,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进行首次对外彩排。该剧大量运用“矮子步”等赣南采茶戏特有的舞蹈动作,展现浓厚的赣南地方特色。记者吴悦 摄
■核心提示
11月7日,大型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首次对外彩排,剧中对白充满本土乡音,如“样么子搞(怎么办)”“孱头(傻子)”“打舌谎(说谎)”等让赣州市民备感亲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对白是充满客家韵味和赣州本地方言的采茶戏发音外,《八子参军》在配乐、服装、化妆、布景、舞蹈等方面也运用了大量的“客家元素”。
□记者谢若闲
配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婆吹”渲染情感
在《八子参军》中,大量赣南采茶戏曲牌和客家经典民歌的运用为该剧打上了赣南采茶戏的独特烙印。其中,贯穿全剧的《十月怀胎歌》在客家习俗中是女儿给母亲点莲灯时的必唱歌曲。除此之外,该剧在两处运用了极具情感表现力的于都唢呐“公婆吹”:一处是在满崽与兰花定情时,其声嘹亮;一处是在满崽与兰花圆房时,其调喜中含悲。
“我们在《八子参军》中运用了‘公婆吹’这种形式,但是曲调根据剧情进行了重新编排。”《八子参军》曲作者之一、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副院长尹文华说。
据了解,唢呐是客家八音中最主要的乐器,也是客家人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行于民间,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曲牌众多,仅传统曲牌就有280多个,主要曲调有《四季调》《反合调》《尺字调》《乾调》《中调》等。在客家人的生活中,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唢呐。1929年,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公婆吹”曾大显身手。后来,红军长征离开于都时,于都人民吹着《十送红军》,依依不舍地送别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
服装:
做肚兜、打鞋底
反映客家民俗风情
在《八子参军》中,有两个细节让人对客家服饰印象深刻:一是杨大妈连夜缝了八个肚兜,分别装进一把红土,将八个儿子送上战场。当八个儿子都阵亡之后,杨大妈也是通过他们的遗物——肚兜来寄托思子之情、丧子之痛;二是姐妹挑灯做军鞋的一段舞蹈,其缝纳的动作生动形象,将客家女子温柔贤惠、心灵手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八子参军》中的服饰在设计上具有时代感,符合剧情,同时又充满客家特色和美感。”《八子参军》服装管理林家英告诉记者,《八子参军》中的服装用了大量的肚兜设计,并用客家人爱用的银链系在脖颈上。剧中无论男女都穿着苏区时期客家人惯穿的小圆口布鞋,女子的布鞋搭配服饰进行了着色处理。此外,剧中的男子形象采用了苏区时期客家小伙惯用的“桃形头”,女子则佩戴银簪、银镯、银耳环等,用来表现那一段历史时期客家人的服饰特点。
在“做军鞋”的情节中,特别开辟了客家姑娘通宵为红军做军鞋的专场。“‘打鞋底’是赣南采茶戏的经典曲牌,既能歌也能舞。一般来说,客家姑娘只为情人、丈夫或儿子打鞋底,剧中用两个平行空间表现红军长征行军和客家姑娘做军鞋的场面,体现了当时苏区人民对红军的支持。”林家英说。
布景:
客家小院等
再现客家人生活场景
在《八子参军》中,充满客家人生活气息的小院子、充满浪漫气息的小竹林等场景都让观众印象深刻。“接到剧本之后,我就来到赣南采风,看了一些赣南的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为让《八子参军》达到最好的舞台效果,我先后做了6次舞美设计稿。”来自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舞美设计师王卫东告诉记者,“第一场‘扩红模范’的场景是一个典型的客家小院,当中用的布景是参照赣南围屋等建筑设计的一个客家门楼,当中的竹凳、竹桌等道具也充满了客家生活气息,那八个小竹凳是剧中的一项重要道具,尤其是在八个儿子都阵亡以后,杨大妈对着八个空空的小竹凳,睹物思人,感情受到了更加强烈的冲击。”
另外,在剧中植物的选择上,王卫东说:“榕树和竹子都是赣南比较常见的植物,我们对这两种植物进行了甄别,最后选定了竹子。因为竹子是‘节节高’的,竹节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对应气节的‘节’,与全剧的艺术表现形态相呼应。同时,竹子在空间设置上也较为灵活,利用几丛竹林不但能表现月下私语的浪漫氛围,而且有利于演员在其中穿插调度。”
“剧中的道具和场景设计都是取自于赣南客家人的基本生活素材,怎么将其体现到舞台上,更好地传递情感主题,是我们要做的工作。”王卫东说。
舞蹈:
大量运用提炼于
客家生活的矮子步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歌舞中男角的舞蹈基础,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陆续发展为高桩、中桩和低桩,《八子参军》中大部分运用了中桩和低桩。”《八子参军》舞蹈编导谭晓洪说。这些舞蹈动作是赣南采茶戏、赣南客家人特有的标记,观众一看就知道是赣南独有的,而不会误认为是梅州或其他客属地区的。
据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男性比女性高,但在表现客家人生活的赣南采茶歌舞中却是“男矮女高”。这一艺术形象提炼于生活:在摘茶季节,茶郎身背茶篓,茶女手提茶篮,一同上山采茶。茶郎双腿半蹲,茶女倒茶入篓,天长日久,这种生活的自然形态,经过历代采茶戏艺人的加工,形成了矮子步。
“独具特色的矮子步夸张得体,风趣幽默,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是赣南采茶戏特有的舞步。”据谭晓洪介绍,剧中很多重要情节都大量运用了包括矮子步在内的具有客家元素的舞蹈动作。如在第一场“扩红模范”中,八个儿子的舞蹈动作就运用了矮子步,在全剧前后的《十月怀胎歌》里,也运用了双采手等具有客家元素的动作。
“由于《八子参军》运用了大量客家元素,因此《八子参军》也可以说是一部客家大戏。”谭晓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