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客家人文精神贯穿始终读曾志平长篇小说《六如轩》

客家人文精神贯穿始终读曾志平长篇小说《六如轩》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9版:阅读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六如轩》(载《中国作家》08年4期)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为我们原汁原味地披露了惠州改革开放30年的坎坷历程。徜徉在字里行间,不难体会出作者对惠州本土生活的熟悉和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对儒家思想宗教文化的推崇和商业伦理道德的客观评判,对义利观人性的深度挖掘剖析和对客家人文的清晰透视。尽管小说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瑕不掩瑜,我仍然认为《六如轩》不失为惠州本土作家、本土题材的鸿篇巨制。

两个主人公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客家人根深蒂固的中庸之道

在《六如轩》故事情节中,曹路祥与何少明始终是矛盾冲突的双方,导致这种矛盾冲突乃至斗争的起因,首先是人性的嫉妒心。嫉妒心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人皆有之,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发作起来犹如恶性肿瘤不可救药。何少明与曹路祥本是邻居,又是从小学至高中的同班同学,他们前世无结仇,后世无宿怨,只因为小时候的一局象棋的输赢而导致他父亲的打骂而记恨在心。这种微妙的心理看似荒唐可笑,而事实上却是根深蒂固不可动摇的。何少明不会嫉妒布什能竞选美国总统,更不会嫉妒李嘉诚发了大财,但他偏偏会嫉妒曹路祥。曹路祥的棋下得比他好,学习成绩比他好,工作业绩比他好,生意做得比他好等等,都让他心里不舒服,从而诱导激怒他进行一系列的恶意中伤诽谤诬告行为。这种嫉妒表现在客家方言里就是 “人富会好潦,人穷则睇小”。

如果说何少明在高考时使招中伤诽谤、同工作单位时争权夺利、挂靠曹开办的房产开发公司时找领导施压等种种行为,目的是为了发泄人性的嫉妒和显示自己的能耐,那么后来向纪委诬告并怂恿红盾公司介入,除了巨大的利益驱动之外,已上升到一种势不两立的地步。在这种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中,曹路祥除了主动出击上京申诉外,最终采取了妥协。这是一种很无奈的忍让,却印证了客家人那种“退财脱灾”、“花钱消灾”的经营理念。如果说这是商业伦理的一种体现,不如说是一种中庸办法的实施。它的确符合现实社会的潜规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客家人文的传统观念。

小说人物刻画反映了客家文化另一种外延

除此之外,对小说人物的刻画,反映了客家文化的另一种外延。黄云秀是在浓郁的客家人文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农村姑娘,四姓人家的祖屋庭训、治家格言无不在她的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导致对曹路祥生出爱慕之情而羞于启齿,还是写首客家山歌来表明心迹 “哥是天上一条龙,妹是地上花一丛,龙不翻身雨不下,无雨洒花花不红”。而另一个人物叶良奎因出身背景复杂而饱受坎坷,趁改革开放春风掏到第一桶金后,得意忘形,好高骛远,十足的土财主形象。但好景不长,最后因经营不善导致彻底破产,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惠州许多个体老板一夜贫富的缩影。这既有客观上的原因,更有主观上的因素。叶良奎不注重发挥自己专长,不善于审时度势,不遵守勤俭节约循序渐进的原则,他的行为背离了商业人的一些基本准则。当债主上门、员工上访、公安局追人的时候,叶良奎既没有逃跑也没有躲避,而是积极想办法变卖家产借钱还债,不会像方昌琳一样,只重浮财,当一夜之间沦为赤贫时竟经不起打击跳楼身亡,回避现实的残酷。叶良奎与方昌琳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恰恰也是彰显客家人文精神的生动例子。

在《六如轩》的整个文本结构中,客家的人文精神起到了框架的支撑作用。客家文化或客家精神并不是客家人自我标榜的另类,而同样是儒、佛、道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只不过在漫长的迁徒和辗转岁月中,客家先祖有所摒弃和取舍,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不断总结积累出一套适者生存的为人为商准则,从而形成了客家民系特有的一种教条和信念。这种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是作者所要恪守和弘扬的旨意所在。(陈 雪)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