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百年祠堂见证村民抗日三栋镇典型客家民居新楼村祠堂保存完好

百年祠堂见证村民抗日三栋镇典型客家民居新楼村祠堂保存完好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2版:惠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1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新楼村祠堂全貌。 本报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林慧聪 摄

新楼村祠堂全貌。 本报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林慧聪 摄

近日,惠城区三栋镇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一座距今已有179年历史的清代古建筑——— 新楼村祠堂,该镇准备将这座祠堂申请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 筑

古祠堂呈客家建筑风格,整体保存完好

新楼村祠堂位于三栋镇莲塘村,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呈正方形结构。祠堂外围四角各建有一座炮楼,角檐下雕刻着狮、虎等,栩栩如生。檐尾卷曲激昂,正面设有火眼和炮眼。祠堂门前还有一口半月形的大水塘,远远望去,颇为壮观。

从祠堂惟一一扇大门进去,如同走进了一个大庄园,大小巷子纵横交错,一层又一层,共分四进。祠堂左右两边大大小小的房间相连,总共有108间,形成客家围龙屋模样,各房之间还设有7个大天井,8个小天井,用于采光、通风和排雨水。祠堂全部由砖瓦和木料建成,虽然历经风雨侵蚀,部分地方已经陈旧破损,但整体上保存完好。

故 事

抗战时村民炮楼上抵抗日军侵略

文物普查工作人员调查了解到,该祠堂始建于公元1830年,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9年。建造者名叫李景新,据传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当年获得清政府赏银万两,建造了祠堂。当时炮楼里设有大土炮6口(俗称狗麻炮)、长短火枪60支、救火器6支。据当地的老人介绍,这些物品多年来一直保存在祠堂里。后来在“大炼钢铁”年代,被抬走炼钢去了。

据介绍,这座祠堂在抗日战争时期,还经受了日本帝国主义炮火的洗礼。1938年8月的一个晚上,日军一小分队从淡水到惠州,路过莲塘村时,向新楼村祠堂发射了18枚炮弹,有4枚炮弹击中祠堂。村民英勇还击,利用该祠堂地理优势,和日军进行殊死战斗。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顽强抵抗,最终击退了日军的侵略。

计 划

将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世纪80年代初,该祠堂还有许多当地村民居住,后来村民陆续迁出,屋子慢慢荒废。三栋镇文化站站长黄华言介绍说,新楼村祠堂年代久远,又保存得较完好,很难得。特别是其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是考察惠州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发展变迁的宝贵资料。

“在镇里发现这一座古建筑,我们感到欣喜,可惜现在能找到的原始资料不多了。我们准备向上级文物保护部门申报,希望能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便更好地进行保护和开发。”本报记者罗孝宗 通讯员林慧聪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