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福建日报>  侨乡见闻 探秘“客家围屋博物馆”广东梅县侨乡村

侨乡见闻 探秘“客家围屋博物馆”广东梅县侨乡村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06版:全景海西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挂接】

【全文】

位于广东梅州市梅县南口镇的侨乡村,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2012年被评为“中国古村落”。侨乡村现存大量保存完好、风格迥异的客家围龙屋,被誉为“客家围屋博物馆”。

近日,记者走进侨乡村,探秘这个神奇的“客家围屋博物馆”。

进入侨乡村,便可见众多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客家围屋,大多依山麓逶迤而建,各自成幢又相互守望。据梅县博物馆馆长朱迪光介绍,侨乡村现存较为完整的各式客家传统民居有108座,既有单层围龙结构,又有双层围龙结构,及中西合璧的十厅九井结构和五杠式等结构。

侨乡村的古民居建筑总占地面积15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是中国客家地区现存围龙屋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形制最丰富的村落。该村的古民居群被海内外专家称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

据侨乡村“村官”介绍,该村独特的古民居建筑风格和客家民俗文化,每年都吸引众多海内外建筑专家、民俗学者纷至沓来开展调查研究,也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游览观光。

“根据我们多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侨乡村的古民居建造历史相对年代明确,时代烙印鲜明,历史文脉清晰,可谓是梅县‘文化之乡’、‘华侨之乡’的历史缩影。”朱迪光说。据了解,侨乡村自上世纪初开始几乎家家有人出外谋生,现有海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正因海外华侨和侨眷众多而得名“侨乡村”。

在侨乡村的客家围屋建筑群中,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德馨堂”。“德馨堂”是印尼华侨潘立斋于1905年始建,1917年全面建成,全屋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共有66间、8厅。整座围屋布局严谨,造型独特,房间布局为通廊结构,屋内雕龙画凤,装饰精美。

朱迪光说:“该屋的特点是两层围龙,内围与外围相通。最令人称赞的是屋内的‘之’字形下水道设计,管道相互连接将水汇聚在天井,再由天井的排水道排出。”

有100多年历史的“南华又庐”是侨乡村另一座比较典型的围龙屋。它是目前客家地区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早在2002年便被列入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华又庐”是印尼华侨潘祥初于1904年所建,因他在本村的祖屋“南华庐”而得名。“南华又庐”占地1万多平方米,为“十厅九井”架构;共有118间房,大小厅堂几十个,处处雕梁画栋,华丽非凡,当年的气派犹在眼前。

“‘南华又庐’最让人称道的是内部亭台阁楼样样俱全,有‘屋中屋’的美名。前后庭引进花墙、敞廊、金鱼池、花台、六角亭,显得情趣盎然而宽敞明亮。”朱迪光说。

至今,“南华又庐”大门匾额上仍留有屋主潘祥初的墨宝。其儿孙后裔计有100多人,遍布海内外各地,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全美华人总会前主席、美国波士顿大学终身教授潘毓刚就是其后人。

如今,每逢重要节日和喜庆大事,从围龙屋走出的客家族裔都会回来。“侨乡村的围龙屋不仅因为它们的雄浑和精美闻名遐迩,同时亦是侨乡村华侨辉煌创业史的见证。”朱迪光说。中新社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