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香港文汇报>  [2002-11-26] 副刊釆風.百家廊:客家文化雜說

[2002-11-26] 副刊釆風.百家廊:客家文化雜說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7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09版(副刊)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挂接】

【全文】

說到客家文化,有兩件事最具震撼性。一是「客家佔地主」之說。這種說法,客家人又愛又恨。二是「客家土樓」,曾被美國衛星拍照,說成是中國的導彈發射基地,驚惶失措。這種說法,客家人又喜又好笑。「客家佔地主」之說,流傳廣泛久遠。客家人愛其反映這個族群的無往不勝的開拓性,艱苦卓絕的創造性,落地生根的堅韌性,當仁不讓的自主性。走到哪裡,就成為那裡的主人。但另一面,好像客家人是「無根」的,或者說此「根」在中原,說客家人是由中原流向南方的一個族群,到處流徙,只能在一些貧瘠山區落腳。長期來都這樣說。但現在已有研究挑戰此說;認為粵贛閩之交界的廣闊三角地帶是客家先民生活的地區,客家人是古百越族裡的一支與歷史上少數移居客家地區之中原流人混化後形成的人群共同體,而這個客家共同體的主體是生於斯、長於斯的古百越遺民。客家之根就在今日之客家地區。當然,客家人也有遷往廣西、四川、海南、台灣等地區的。清朝桂林人龍啟瑞撰寫的《粵西團練輯略序》有云:「外郡地多山場曠土,向招粵東客家佃種,數世後,其徒益繁,客主強弱互易。」這「客主互易」,大概就是俗說的「客家佔地主」之濫觴。

客家人開疆拓土,艱苦創業,種田厲害,經商也是厲害的,有淵源有傳統的。我想從商業角度說說客家文化。古時候有聞名遐邇的晉商,徽商,但客家幫商人也出名。客家人不但男人經商,女人也從商。這是最特別的地方。有研究指出,唐宋開闢的江州至潮汕的汀江航道,成了聯繫汀州及廣東的交通命脈。汀州城成為贛南、閩西商品貿易中心及商品集散地。廣東盛產鹽。客家婦女就利用汀州做中轉站擔鹽上福建賣,而又擔米回廣東出售。客家地區平遠出產的葛布和生鐵,都遠銷蘇、杭。清代客家幫商人足跡遍及國內外。據《乾隆大埔縣誌》記載云:客家人「經商於吳、於越、於荊、於閩、於豫章……足跡遍天下。」客家幫商人也活躍於東南亞地區,不少人事業成功,成為巨富。他們許多人樂善好施,一方面慷慨解囊為當地華僑辦實事做善事,另一方面愛祖國愛家鄉,捐資、投資在家鄉辦工廠,修鐵路,建學校發展教育事業。例如有名的煙台張裕釀酒公司,還有當年的潮汕、粵漢、廣三、廣廈鐵路,都是客家華僑所籌辦。

廣東興(寧)梅(縣)地區是客家「重鎮」,就現在,興寧客家人也佔百分之九十八以上,梅縣客家人則佔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興梅客家商幫亦有傳統。鹽鐵是古時候最重要商品。興寧是海豐陸豐盛產的鹽輸往內地的主要中轉站,縣城有一條鹽業長街,至今仍存在,叫「鹽舖街」。大概是因為先人的經商遺傳因子,也大概是受到興梅地方靈氣以及傳統經商文化的熏陶,興梅地區,特別是興寧縣許多人投身於工商界,而不少志士仁人都抱著興辦民族工業的雄心壯志,走實業救國之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興梅地區的工商業曾經興盛一時,在廣東在客家地區都頗有地位。例如,興寧先後辦有紗廠、布廠、毛巾廠、肥皂廠、捲煙廠、米粉廠等。工商界有識之士還深明教育樹人對國家民族的重要意義,懷抱「教育救國」之理想,以經商所得,捐資辦學。許多客家商人都是來自草根階層,深知民瘼民癢,一旦從商發達便知回饋社會,捐資興建醫院,以及修路築橋等。興梅地區產生不少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己任的愛國實業家、熱心教育事業的開明紳士和慈善家。星光管理學院文化研究所有客籍研究人員,專門考察興梅地區商業文化,那裡富有商業文化傳統,而上世紀特別是抗戰前後,許多客家商人,從商能昇華到「民族感」、「國家觀」的境界,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從商之道」。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