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香港文汇报>  [2004-11-14] 白鷺古村客家瑰寶

[2004-11-14] 白鷺古村客家瑰寶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1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01版(内地)

【入库时间】20110501

【全文挂接】

【全文】

贛南,是客家由中原南遷的驛站,800萬客家人居住的村落散落在四萬平方公里的贛南大地上。如果要了解贛南客家文化的精髓,一定要走一趟建於南宋時期的白鷺村。這片充滿深厚古代文明的淨土,走進村內,映入眼前的是一大片古色古香,青磚黑瓦的祠、堂、廟等明清古建築,雖然經歷時間的滄桑,但仍然是江南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古建築群。

白鷺村依山傍水,沿著鷺溪呈月牙形分佈。南北走向,村南是龍崗、村北是玉屏山,玉屏山五條山腳伸至村後,古代勘輿家稱其為「五龍山形」。

據載,白鷺村的開基人是唐代著名宰相鍾紹京的第16代孫鍾輿。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鍾輿放鴨來到此地,露宿河邊。夜夢見白鷺棲息於此,村莊也由此名「白鷺」。860多年來,白鷺村沒有外來移民雜居,98%都是鍾氏的同姓宗親。

村莊府第奉祀祖宗

明清時代是白鷺發展的鼎盛時期,至今,白鷺尚存古建築幾十座。白鷺建築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專祀型,專門奉祀祖宗神位並舉行「辭祖」活動的祠堂;一類是居祀型,既聚居人家,又奉祀祖宗神位。最早的是建於南宋末年的世昌堂,較多的是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祠堂,最晚的是建於1919年的佩玉堂。

同宗同祖使白鷺民居建築風格趨同,房屋比較集中,大多為建築實體圍繞中空的天井構成,呈「四水歸堂」式。其豪華精美常常體現在門樓高大雕琢別致上。白鷺門樓文化影響深遠,贛縣在定奪客家文化城方案時,就特地在正門上移植了白鷺村的由鹿、蝙蝠、仙鶴組成的「福」字。

建於明末的「洪宇堂」是專祀型祠堂,坐北朝南,兩側山牆為青磚所砌的封火馬頭牆,正面是木質結構的門廊,自有一種逼人氣勢,雕刻的鳥獸花木,寓意深長。據說,此祠堂建築,不僅白鷺只此一家,全國也罕見。

王太夫人濟貧贈醫

王太夫人祠是白鷺村的著名建築。王太夫人是清太學士鍾愈昌的妾,相夫教子甚是有方,兒子鍾崇儼官至嘉興知府。王太夫人素食布衣,常年為貧者施衣食,為患者送醫藥。臨終前,她要兒子將自己的積蓄用於賑災濟貧,辦規模達到年施捨1千擔的義倉。鍾崇儼遵母命,辦了「葆中義倉」。

族人感念王太夫人恩德,決定改造王太夫人的舊居為王太夫人祠。祠堂的樓上用作義倉儲藏義穀,樓下則成為貧寒子弟免費讀書之地。大災之年,天井就是熬粥施粥的地方。凡鍾輿後代,60歲以上、18歲以下,鰥寡孤獨病殘,都可享受義倉救濟。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