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特区报>  上坪客家风俗浓清明家家做茶果

上坪客家风俗浓清明家家做茶果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4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3版 (大都会新闻/深圳·综合)

【入库时间】20110520

【全文挂接】

【全文】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谭大跃 实习生 黄军

一到清明节,以客家人为主体的梅沙街道滨海社区上坪村,家家户户都忙着做茶果,这一风俗已延续多年。

“清明不吃青,走路两头轻”,是上坪村民人人都知道的一句老话,意思是到了清明的时候,一定要吃由粗叶、鸡屎藤等野生植物制作的点心,俗称茶果,这样才会身体健壮,走路快步如飞。为此,每到清明时分,全村妇女都会聚集在一起,制作茶果,相互品尝。

据介绍,除清明外,客家人在春节、元宵也有做茶果的习俗,由于平日喜欢聚在一起闲话家常,于是以糯米制作成甜咸糕点,边吃边谈,由于它配茶吃最适合,所以将其命名为“茶果”。由于上坪村多为客家原居民,逢年过节做茶果的习俗便一直传承至今。

早在几天前,上坪村的妇女们就已开始“茶果行动”。前天下午,记者来到上坪村,远远就看见村里的妇女们围在操场旁,有的正在烧水熬汤,有的负责和面拌馅,忙得不亦乐乎。她们像亲姐妹一样,亲亲热热,和睦相处,纷纷使出看家手艺,不一会就蒸制了多种茶果。

刚出炉的茶果油绿晶莹,香味扑鼻,口味分为甜咸两种。负责烧火的大姐告诉记者,她们做的茶果主要有三种,名字都很奇特,分别是“粗叶粄”、“鸡屎藤粄”、“甜皮咸馅”。制作茶果是个精细活,药材的准备尤其讲究,每年清明节前,她们就开始上山采摘一种叫“粗叶”和“鸡屎藤”的叶子,弄回来后洗干净,再放在沸水中将其煮烂,剁成碎泥,与红冰糖一起烧煮,然后再趁热将煮好的汤汁拌在糯米粉中和成面团。上述工作完成后,便开始包茶果。大伙儿围在桌子旁,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取适量面团攥在手中,或压成饼状,或捏成碗状,填入萝卜干、花生米等各种馅料,再像做包子一样,将敞开的“碗口”收起来,盛在专门的“茶果叶”上,用大火蒸上20分钟,“甜皮咸陷”的茶果就做好了。整个制作工序要三、四天时间。

“这是‘鸡屎藤’做的,来,尝一个!”赖运红是地道的客家媳妇儿,从宝安嫁到上坪村已有30多年,她热情地递来一个还冒着热气的“鸡屎藤粄”,让记者品尝。

黑黑的小圆饼,油汪汪、光亮亮,上面还撒着几颗花生,与“鸡屎藤粄”的命名还有些“名副其实”,让人不敢下口。看到记者犹豫,赖运红笑着解释道,“这可不是‘鸡屎’,试试吧,挺好吃的!”她告诉记者,在传统茶果中,最出名的就是这“鸡屎藤粄”了,“鸡屎藤”是一种藤草植物,虽然名字听来很不雅观,但吃起来清香可口,风味独特。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吃了清明“鸡屎藤”,清湿祛毒,夏天不会生疮长痱子。

梅沙街道滨海社区是以传统社会元素的旧村原住民和现代社会元素的深圳新移民为主体结构的社区。为使传统习俗拉近现代客家人的心,在清明节来临时,滨海社区特意在上坪村举办了茶果手艺展示活动。来自成坑村、心海伽蓝、泊岸雅苑小区的居民,甚至东海岸社区的舞蹈老师自发前来,大家一边品尝茶果,一边开展以“平安清明、文明祭祀”为主题的有奖知识问答活动。

在等待第三种茶果——“甜皮咸馅”出笼时,居民们还自发即兴地唱起歌、跳起舞,场面好不热闹。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