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下曹古村 谁来擦亮这颗客家明珠?

下曹古村 谁来擦亮这颗客家明珠?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5版 (新闻?周末)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宁化记者站 张瑞兰 俞祥波 刘才恒 文/图

“20立方木头已经准备好了,接下来全族92个男丁,每个男丁出300元钱,用作修缮公厅的费用。”5月9日,家住宁化县曹坊乡下曹村的曹广发,召集族里乡亲开会,商讨族里“安俊公厅厦”的修缮问题。

下曹村位于省道富下线495公里地段旁,距宁化县城约40公里。据《曹氏族谱》记载,下曹村始建于南宋德?元年(即公元1275年),距今已有735年。清朝光绪五年,这里出过“皇封正四品”官员。清嘉庆十二年后,清代书法家伊秉绶曾在此修过族谱,办过学堂,留下了不少的墨宝真迹。村中共有古民居45座,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建筑时间长的约有四五百年,最短的也有二百多年。目前,该村正在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45座明清古宅岌岌可危★

走进下曹村,巍峨的大门楼,精雕细镂的门窗,参差有序的马头墙,仿佛让人误入时光隧道,回到百余年前的清朝村落。

村书记曹春福介绍说,村中古民居群重新引起人们关注,这要感谢下派支书陈昌和。2007年8月,县公路局干部陈昌和来到下曹任第一支书。他对村中一大片的古民居产生了兴趣。通过查阅族谱、走访老人,他了解到,这些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所建。他把这一发现写成报告,很快引起文化部门的重视,于是,曾经“养在深闺无人识”的下曹古民居,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

下曹古村真的很有看头――安俊公厅厦内保存有大量的红军宣传标语,古民居的牌匾屏风中不时出现黄慎、伊秉绶真迹,伊秉绶墓距村不到2公里……

2008年至2009年,省博物院专家楼建龙等两次应宁化县邀请,到村里考察。他们给村中45座古民居、4座石板古桥、1口古井、1座古寺建立了详细的“户口”。专家们一致认为,下曹古民居的“九井十八厅”独具特色,每座房子的照壁上都有名人字画,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杨岗公祠”和“敬湖公祠”至今还完好保存着我省罕见的清代室内古戏台。下曹古民居是宁化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标本,是福建传统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已具备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报批条件,同时也具备作为古文化旅游景区开发的条件。

“我们已经迟了一步!”曹春福痛心地说,之前村民们并未认识这些老房子的价值。前几年,村里建新农村,“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古民居附近一下子盖起很多钢筋水泥房,一些村民还拆了老祖屋,在原地基上重新盖新房。目前,45座老宅子仅有5座还住人,多数沦为关鸡养鸭、堆放杂草的“仓库”。

2008年,村里痛下决心,在村外公路旁另辟一块地,低价优惠给村民建新房,现在,已经有100多户人在那里盖起新房。只有原来盖好的小洋楼,仍然杂在老式宅院里,显得很不协调。随着岁月剥蚀,古宅有的墙体倾斜,产生裂缝;有的屋顶损毁、漏雨;有的古屋虫蛀严重,濒临倒塌……

★古屋频现贼影 村民日间巡护★

流失的不只是下曹村的古村风景,还有众多文物。

采访中,一村民从家中抱出一只锡质酒甑,让我们欣赏。祠堂负责人曹登志介绍说,这对酒甑有300多年历史了,是族里的传世之宝,只有大祭祀时才拿出来盛酒。“近年来,偷文物的越来越多了,公祠里像族谱、铜锣等小件的文物,都分散到户上秘密保管,以免被贼盯上。”

2004年春,“敬湖公祠”门口的一对石狮子被偷。2006年,九龙寺里的菩萨,也在一夜之间被偷走了10多个。2007年,“敬湖公祠”内的10多扇雕花门窗被洗劫一空……现在,村民们又凑钱修补缺失,但原来的汉白玉狮子变成了大理石,原来的木雕菩萨变成了泥塑菩萨,再也没有原来的古色古香了。提起这些,曹登志痛心疾首。

从那以后,村中召集各房理事成员,要求他们加强日间巡逻,看见陌生人参观古民居,一律实行盘查报告制度,对各古宅的门窗进行检修,防止小偷再次光临。

★村民出钱出力修古屋★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下曹古村的价值。

2008年6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到村子里对这些老宅子拍摄了一天。同年7月,《滚滚血脉》摄制组到该村踩点,因村中大部分路面都被水泥覆盖,只好放弃。2009年10月,下曹古民居被评为“宁化最具开发潜力的十佳景点”。

村民们更是想办法保护这些古宅。2008年,村里推选14位较有威信的老人,成立了“杨柏岗宗族理事会”,负责对村中的古民居保护。这一年,大家首先凑钱对“杨岗公祠”进行修缮。全族800个男丁,每个男丁出20元份子钱,另外每人投工2天。大家出钱出力维修,公祠加盖了瓦片,加固了房梁,翻新古戏台,还添置桌椅、麻将等,把这里建成了老人活动中心。

“这次修缮,总共花了3万多元。”陈昌和介绍说,修缮完后,还有1万多元的资金缺口,在外务工的曹喜连一下子捐出1.1万元,补了缺口。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村民自发筹款、捐款,用在修缮这些老宅的钱超过80万元。

近几年,村集体林砍下的木材,都用于古民居修缮。曹春福说,每年,各房把自己祖屋的修缮计划报上来,村委会初步预算后,到林业站报批,由村民义务投工上山砍木头,木头无偿提供给各房修缮。

2009年春,下曹村组织村干部和宗族理事会的成员一起到连城培田、清流赖坊等地考察,学习他们在古民居保护方面的经验。

今年初有村民提出,大家垃圾乱扔,影响村里形象,建议在每户群众的家门口放一个垃圾桶。村委会通过一事一议,立刻在村口建了20个垃圾池,每家每户配了一个垃圾桶。村里还聘请了一个保洁员,负责清理垃圾。

★41座“小房”古屋摇摇欲坠★

像“敬湖公祠”这样的公众祠堂,下曹村有4座。平时族里乡亲,遇红白喜事,都在祠堂摆酒席,按族规,每场酒席要收30元的管理费,这样一年下来,每座祠堂有一千多元的收入。“钱虽少,却也能补贴祖传大屋日常的维护。”曹春福说。目前,4座公祠的保护情况较好。其他的古民居原属个人,维修则靠各家各户“自扫门前雪”,一般以“小房”为单位进行修缮。因此,境况不尽人意。“去年上房翻漏,感觉整座宅子都摇摇欲坠了。”60岁的曹绍平,家里有座“廷玉公厅厦”,九井十八厅结构,是建于明末的老祖屋。老人说,嘉庆十二年,伊秉绶在这里修过《曹氏族谱》,办过学堂。可眼下,宅子的门楼斜了,整个下厅快塌了。“就算每个男丁出1000元,也还修不下来。”曹绍平说,从这座宅子里出来的子孙后代,现在发展成20多家。比起其他大房来,他们能凑到的钱实在太少。今年他和族兄们提了一下,大家都觉得要那么多人力物力,没把握,所以,今年还没法修。“看着这栋老祖屋,像个病人一样,一天天垮下去,心里那个疼呀……”曹绍平忍不住长叹。

★修古屋,政府出钱?还是靠旅游?

曹春福说,这种情况很普遍。“保护古建筑,光靠民间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非常希望政府对古民居能够适当进行修缮资金补助。”

宁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标发说,目前,宁化还有大批的古建筑物存在,但下曹村是连片保存最好的。他建议,在当前资金有限,不能大面积修缮的情况下,不妨先从捡漏、防火、防盗等方面对古民居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保证老宅子不塌,不漏,为将来的开发做好准备。

边开发边保护是一个较好的方法。曹春福渴望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旅游,让下曹古村风貌长久保存下去。

记者的话:

培田模式值得借鉴

“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败在我们手中!”然而下曹村的村民想尽办法,村中的古宅仍在一天天老去。就算当地政府出钱维护,但财力有限,投入也是杯水车薪,要对古村进行整体规划、规模修缮、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根本没钱。怎么办?

培田村的 “吴家大院”2005年时已破败不堪。在理事会的运作下, “吴家大院”引来厦门一位商家投资一百余万元对其进行修缮。2008年4月修缮一新后,“吴家大院”已成为培田村的主要景点。

连城培田在古民居保护中引入更多的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及有实力的经济实体投资收购、维修重建,进行旅游和文化产业开发。通过保护资源、盘活资源,让古民居拥有 “造血”功能,使其“自己养活自己”,得以长远存续。对于古祠堂等集体所有、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结合农村文化站、农村书屋建设等,辟为村民公共活动场所,延长其使用寿命。这种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