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张恩庭:二十余载殷殷客家情怀

张恩庭:二十余载殷殷客家情怀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2版(人物)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挂接】

【全文】

俞祥波

距第二十五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越来越近,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名誉会长张恩庭更加忙碌。世客会期间,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要举行落成典礼,客家联谊馆、族谱馆、图书馆“三馆”开馆,“三馆”的资料收集、布置,倾注了张恩庭很多心血。“宁化县总共有215个姓氏,人较多的姓氏有160多个,族谱馆计划收集至少130个姓氏的族谱,目前搜集到了90多个。其余的还得我自己去村里面找他们商量。工作量比较大。”张恩庭说。

张恩庭今年75岁,为宁化客家工作辛勤耕耘20多年,与刘善群一起,一人偏重客家联谊工作,一人偏重学术研究,工作硕果累累,被人们尊称为宁化客家工作“二老”。走近他,感受到的,是他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激情壮志,和二十余载深耕客家工作、广结善缘不言累的殷殷情怀。

编县志发现宁化是客家祖地

1985年,张恩庭从宁化县副县长调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时担任县志编委会副主任。在指导、编写县志的过程中,张恩庭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广东梅州很多姓氏都与宁化有关。这引起了张恩庭等人的兴趣和注意。“根据梅州方面整理的资料显示,80%以上的姓氏是从宁化石壁迁移过去的。”张恩庭说。

张恩庭等人还注意到,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有许多石壁迁移出去的姓氏。当时,《宁化方志通讯》登载了宁化石壁与客家流迁关系的研究文章。张恩庭敏锐地意识到,这里面有大文章可作:“说明宁化在客家流迁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我们应该强调这种地位和作用,树立一个品牌。”

当年底,张恩庭对县志办的同志指出:石壁是客家方言发源地,是客家人的中转站,要结合编纂县志,把这种关系理顺。紧接着,1986年,他更明确要求,要从史料中给予探讨、挖掘整理、发现,理清楚石壁在客家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几年,宁化石壁在客家源流上的地位、在客家迁衍中的重要作用被包括本土研究者刘善群等人在内的学术界不断论证、明确。“从那时起,我开始组织搜集客家文物、族谱等,希望通过实物为宁化石壁提供佐证。”张恩庭回忆说。在他们的努力下,大量族谱和客家播衍中留下的物件被搜集整理出来,为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地位的确立提供了证据。

为海内外客属搭起祭祖平台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一批又一批海外客家后裔前来宁化石壁谒祖。其中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总务张让生先生让张恩庭印象尤为深刻。“当时交通不便,张让生先生是从连城搭拖拉机过来寻根的。”张恩庭说。到达宁化后,当时县里还没有负责这块事务的正式机构,张恩庭就把客人请到了自己家中,热情接待。

张让生先生是听了父亲的话,牢牢记住宁化石壁是他的祖家,不远万里前来寻根的。来到宁化,看到张恩庭等人在客家研究上的成果,张让生很感动。他捐资修缮张氏家庙、维藩桥等客家古建筑,兴建医院,改善石壁的医疗卫生条件,更重要的是,他带动了新加坡客属乡贤不断前来。

接待海内外寻根谒祖的乡亲多了,受他们的血脉之情与追念祖先之恩的执著,张恩庭和刘善群等人萌生了建设一个平台、挖掘整理一套传统祭祀礼仪作为祭祖之用的想法。这就是客家祖地及客家公祠建设、祭祖大典的发端。

热情真诚联谊世界客家乡亲

从1985年开始接触客家工作至今,张恩庭担任客家研究会名誉会长和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会长、名誉会长,从事客家联谊工作20多年,可谓踏遍青山,硕果累累。

联谊工作意在展示学术成果、沟通乡情、取得支持。张恩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不辞奔波劳苦,以诚待人,以情感人。

联谊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万事开头,与海外社团的联络更是一个空白。张恩庭千方百计找机会联系,建立感情。早在1991年,张恩庭和刘善群等人就专程前往安溪县蓬莱镇岭美村,拜访新加坡回乡探亲团,与新加坡客属开始了联络。此后,客联会与马来西亚、泰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中国大陆29个省市客属组织建立联系,架起了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与世界客属沟通交流的桥梁。

客家联谊工作,用张恩庭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热情,真诚”。只有这样,才能广结善缘。1996年,第二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举行。之后,原本来往频繁交流颇多的梅州市有关客属社团突然减少了与宁化的来往,尤其是官方交流基本停止。张恩庭分析,这里面肯定有什么误会。于是,他和刘善群搜集学术资料和有关祖籍地的证据,两度前往梅州,拜访有关人士,真诚沟通解释。同时,尽可能为梅州客家研究提供方便。在他们的努力下,误会逐渐消除,联络逐步恢复。到2000年,两地交往更加密切,宁化石壁客家祖地也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同。

多年来,张恩庭代表县里出访世界各地较大型的联谊活动近20次,小范围的出访则多达60多次,远访新加坡、马来西亚,近走闽粤赣等省市区,建立起了广泛联系和良好关系。自1995年客家公祠落成、举办第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以来,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上千个祭祖团、50余万客家人前来,张恩庭参与了组织、接待、联谊、交流工作。

把客家工作当作最重要的事业

张恩庭二十多年如一日,为客家工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退休以后,不打麻将不玩牌,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上面。我是把客家工作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事业来做的。”

这些年,张恩庭或独立,或与宣传部、文广局、客家办等有关部门一起,编刊编书,至今已出版、印制包括论著、论文集、资料汇编、画册等客家书刊70余种,总印数达16万余本,1500余万字,其中他个人完成的有26本。这些书刊对宁化石壁在客家历史上重要地位和作用的确认和认同起到重要作用。

难能可贵的是,张恩庭为客家工作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不但没有领取一分钱补贴,反而投进了3万余元。此外,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设置客家图书馆,他捐出自己珍藏的客家书刊420多本。

为了写好《客家人物》这本书,张恩庭两次走访北京、东北三省、河北等地,搜集人物资料;为了写好《客家祠堂》这本书,他走遍宁化县235个祠堂。为了写《宁化的寺观》,他足迹遍及全县90%的寺院。现在,为了布展,他又走村拜访,收集族谱,真正是踏遍青山人未老。

眼下,宁化正通过加强推进软硬件建设,尤其是包括客家祖地祭祀广场、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等子项目在内的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项目,来进一步提升客家祖地品位、功能和地位、作用。而张恩庭,也是建设队伍中重要的一员。“宁化建设客家祖地,取得国际性的影响,这是一项惠及子孙千秋、功德无量的事业。我能为它出一点微薄之力,是一种荣幸。”张恩庭深情地说。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