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试论客家与苏区精神相融的历史渊源

试论客家与苏区精神相融的历史渊源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3版 ( 理论与实践)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挂接】

【全文】

●吴刚毅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是走出来的文化。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颠沛流离、辛酸苦难的历史,在南迁的路上,他们历经坎坷,充满无限艰辛,克服了世人难以想像的痛苦。所以说,客家文化积淀底蕴深厚是与其纷繁复杂的社会、自然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客家文化吸收了各种其他文化的优秀品质,形成自己独特的优秀客家文化的一支民系。

闽粤赣三省交接的三角地带是客家人聚居地,因为是山区,社会经济落后。中原汉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迁来,在迁徙过程中,又吸收了当时途中的一些文化,他们到达闽粤赣边后,凭借其人数和经济、文化的优势,在与杂居的土著和少数民族斗争和融合中占了主导地位,同化了他们。当然在同化过程中也吸收了原住民经济文化特点,形成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意识所形成的客家精神,对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有强烈的影响,最集中表现的是爱国爱乡、不畏一切艰难险阻、坚忍不拔、英勇善战、团结进取等高贵的品质,塑造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所具有坚强性格,为客家人的生存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说:“中央苏区(赣南、闽西)是全国苏维埃的大本营。”而作为全国苏维埃大本营的赣南和闽西,又是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域,当时的工农红军善于战斗、敢于战斗、坚苦卓绝、百折不挠、不怕牺牲,敢于献身的英雄气慨和赣南闽西的客家儿女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铁骨,正是与客家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与客家精神碰撞融合,创造了客家与苏区共同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是中国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充实升华的结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北人民为中央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在承担四次反“围剿”斗争和支援东方军入闽作战的任务中,把近3万名优秀儿女送进革命队伍(仅宁化一县就有1.3万多人参加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他们筹集了10万余担粮食,支援红军和瑞金等地苏区。闽西北地区是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根据地的东方前哨和屏障,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先后在此领导革命斗争,他们在闽西北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闽西北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客家宁化县是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闽西北苏区有数万名客家子弟参加红军和长征,且大多壮烈牺牲。当时人口仅7万人的建宁县,就有8000人参加红军,7000多人参加长征,幸存者不足百人;宁化一县就有一万多客家子弟牺牲在长征路上。闽西北客家聚居区不仅是中央红军对敌斗争的主要战场,同时,也是为红军提供给养和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客家人民为红军筹粮筹款、募集军需有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红军反“围剿”和长征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与此同时,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客家人聚居地的中国工农红军,也深受客家文化精神的感染。比如,客家人迁徙、流动的文化,培养训练了红军的游击运动战术,并启迪总结创造了“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十六字圣经;客家人公私分明、勤谨奉公、尊重公权、信守公约和廉洁精神,濡养了苏区的廉政文化;客家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品格,铸造了苏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客家人“艰苦卓绝、冒险犯难、不畏强暴、宁折不弯、英勇顽强、敢于斗争、尊祖爱国,为了正义和民族利益不惜舍弃身家性命”的精神,培养了红军勇于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等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以客家祖域为基础的闽西北革命根据地,为福建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央苏区的扩展和巩固,为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这必将永载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光辉史册。缘何藏于深山的客家人如此积极的投身革命,这与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运动和伟大顽强的客家精神是密不可分的。1973年9月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为配合世界客属第二次恳亲大会举办了《客家文物艺术展览会》介绍客家精神说:“客家虽自中原南迁,然其重道德、重情义、重礼节、重理智、性刚强,仍具古风,保存汉族血统,最为纯粹。语言风俗习惯,犹是中原遗风,其守重礼节义,好学问讲伦理,均表现为中原世族气质。唯几经离乱,披星戴月,更养成其坚忍卓绝,耐劳、耐苦、独立奋斗之精神,养成其向外发展,冒险犯难之精神。太平天国之起义,辛亥革命之前驱,与抗日战争之贡献,均可为客家精神之表现,亦即为中华民族精神之伟大发扬。”客家精神是革命的精神,也是一种激励人向上的精神。客家精神是存在于客家整个民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这种精神不仅让客家人在艰苦卓绝的偏远山区繁衍生息,也对苏区的创立,乃至中华民族的大解放有推动作用。客家精神内涵丰富,而开拓创新、尊师重教、艰苦奋斗、勇于革命是其最基本内涵。客家精神不是个别代表,它是存在于客家整个民系中的巨大精神力量,它在历史上曾发生巨大的作用,现仍在驱使着千千万万的客家人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由于客家人来源于中原的汉民族,北方粗犷豪爽的性格特征,锻炼出客家人的乐生迈进、坚持刚毅、勇敢豁达的性格,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历数次大迁徙,颠沛流离,团结奋进的特征,长期的艰苦奋斗使他们的民族性格得到充分的考验和磨练,从而使客家人自始自终带有一种浩然正气的民族节操。他们崇尚忠义、反抗压迫、义不帝秦,同仇敌忾,爱国爱乡,注重武术的凛然自傲之气,使他们成为“民族心理发展中的一群勇者”。同时由于客家民系是在迁徙流移中形成,客家先民饱受战乱和压迫带来的痛苦,因此客家人对家园的安定,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崛起有着强烈的渴望,普遍存在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因此,客家人文精神是伟大而永不磨灭的,它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来自万里迁徙的磨练,来自偏僻山区恶劣环境的锻治,来自祖辈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来自客属先贤“源于斯,高于斯”的添薪增彩。正是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深厚原因,所以客家人内心深处始终涌动着一种渴望革命的愿望。苏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创建、保卫苏维埃区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在创建和保卫苏维埃区域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坚定信念,反对本本,执政为民,艰苦奉献,廉洁奉公,争创第一”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苏区精神。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凝聚起来的伟大精神力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意志和优良作风。客家精神和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民族精神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集中表现。由于历史时期的不同,苏区和客家精神有着各自独特的内涵和特征。我认为,这两种精神彼此不是割裂的,既有传承又有发展。苏区精神在形成过程中,向客家精神吸取精华营养,使苏区精神日臻完善成熟。客家人经历土地革命斗争的洗礼,使客家精神得到不断升华。所以说,两者之间互相渗透影响,使得客家精神显现出其时代特性,与苏区精神互相融合,升华为具有典型革命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新的精神境界。总之,客家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它世代传衍,历久弥新,永远流淌在客家民系的血脉里,并哺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客家人茁壮成长,客家人树立了勇闯天涯,敢为天下先,四海为家的革命人生观,是永远值得全人类学习借鉴的。苏区精神则是中华儿女光荣革命传统和伟大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养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苏区精神积聚了我党执政的初始经验,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弘扬和发展苏区精神,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新风正气、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干部作风建设,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