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侨报>  《客家意象》再现梅州客家人“下南洋”艰辛路

《客家意象》再现梅州客家人“下南洋”艰辛路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02版:大陆社会

【入库时间】20120620

【全文挂接】

【全文】

江边,客家汉子背起行囊挥泪告别,孤身远去,年轻的妻子依依不舍,扑地痛哭,如泣如诉的客家山歌响彻天空……这是广东省梅州市大型歌舞剧《客家意象》节目之一“送郎过番”的凄美场景,再现了当年客家汉子为了谋生无奈“下南洋”的场景。

记者21日跟随中国国务院侨办组织的“下基层·侨乡行”采访团奔赴知名侨乡梅州市,当晚,观看了这场颇具视听震撼效果的民俗艺术盛宴。

“下南洋”在闽粤地区被称为“过番”,“过番者”则被称为“番客”。清末民初,中国出现大规模移民潮,广东、福建一带的客家人不堪忍受战乱和贫困,漂洋过海赴东南亚等地谋生,由于交通不便利,许多番客再也没能回到家乡,留下妻子独自照顾一家老小。

《客家意象》是大陆第一台讲述客家人民俗生活的大型歌舞巨制,从2010年3月19日首演迄今,2年来演出超过120场。这部鸿篇巨制通过《南迁》、《家园》、《情爱》、《祈福》、《歌会》及《天籁》展示了客家人迁徙的历史、丰富的情感文化生活以及客家人吃苦耐劳、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

已经从事客家山歌表演近30年的王映楼曾多次到东南亚、欧美等地给海外华人演出。他说,每次演出“老华侨会带着儿孙晚辈一起观看,对客家文化的传承起到很好的作用”。他希望自己可以用客家山歌与海外客家人建立联系,把客家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客家意象艺术团团长李东航介绍,《客家意象》剧组已经收到了来自东南亚8国演出代理公司的邀请。“《客家意象》带有多元的文化符号,是向海外推广客家文化的好方式,可以向全球华人展示客家人勤劳、好学、开阔、包容的精神,传承客家文化”,李东航说。

侨报记者舒言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