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两园一基地”:客家文化传播平台

“两园一基地”:客家文化传播平台

作者:曾强翟永鸣凌峰等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4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月16日,第四届“珠江三角洲地区 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 将正式在梅州举行。逢此盛会之际,梅州 文化建设的三大重点项目“两园一基地” 也纷纷接近完工,可在山洽会期间与与会 代表和市民见面。所谓两园一基地是指: 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与东山教育基 地。三大工程分别对客家文化、历史印记 和教育积淀进行了整合和提升,为梅州的 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叶剑英纪念园:$$ 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梅州目前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单位,叶剑英纪念园就是其中之一,同时 该园也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和广东3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作 为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和打造“世 界客都”品牌的重点工程,该公园于去年 5月奠基动工,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叶帅 故居和叶剑英元帅纪念馆原有基础上, 对资源进行整合、扩充、配套和完善,总 占地482亩,共投资1.27亿。目前,该公 园的第一、二期工程已经封顶,陈列馆和 有40间店铺的雁洋新村的供水、供电以 及排污设施等基础工程已经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梅州市于1994年被 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在当时却没 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经梅 州当地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叶帅故居 终榜上有名。今年蕉岭的丘逢甲故居也 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悉, 与其同时送审的还有黄遵宪故居和灵光 寺,相关专家表示,两者都极具入选实 力,跻身其列只是时间问题。$$ 客家公园:$$ 客家文化的里程碑$$ 客家公园位于梅州城区东山小溪 唇,规划用地面积163.2亩,计划投资约 1.5亿元,定于2007年7月正式开放,目 前各项土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其中月 围龙屋式的设计修建了广东客家博物 馆,该馆由主馆和大学校长馆、两岸抗日 将军馆等分馆组成,将通过收藏、研究、 展示客家历史文物史料,逐步发展成为 世界客家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其中 的黄尊宪纪念馆是对黄遵宪的书斋“人 境庐”、故居“荣禄第”和古民居建筑“恩 元第”进行修缮整合而成。$$ 兴建客家公园,整合客家文化,这一 举动得到了当地和海外客家人的大力支 持。客家公园建设方案出台之后,各界纷 纷进行捐款,截至目前,民间认捐资金和 政府筹资到位资金总额折合人民币 6886.95万元,已完成建设投资6694.42 万元。建成后的客家公园将成为客家文 化的标志性建筑。$$ 东山教育基地:$$ 新增优质学位逾万$$ 梅州是文化之乡,崇文重教风气浓郁,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读上重点中 学,然后考上大学。但目前梅州的优质学校 (重点中学)、优质学位不多,只有20%左右,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了解,目前全市每年 还有约35000多名初中生因学位紧张、优质 学位少等原因升不了高中。针对以上问题, 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梅州东山片打造一个 综合性教育基地,该基地将为“文化之乡” 提供1万多个优质学位,还有院士广场、客 家艺术中心等等,将成为弘扬客家文化的 一个重要载体。$$ 东山教育基地总投资4.3亿元,总 体规划约为900亩。建成后,梅州将净增 优质学位10200个。其中,东山中学高中 部净增6250个学位、附属小学净增1800 个学位、市职业技术学校净增学位2090 个。东山教育基地前期工程位于东山书 院至秀兰大桥以南地带,其中建筑包括: 东山中学、市职业技术学校、市艺术学 校、东山书院、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 汉剧院、市山歌剧团、院士广场、亲水公 园等:在前期工程完工的基础上,梅州市 委、市政府还拟在嘉应学院到秀兰大桥 以南,建成一个大的教育文化带,即将现 在的嘉应学院、市农校、梅县高级中学和 东山片相连接,并在区域内新办一所高 等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一个集教育、城市 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东山 教育基地内的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已于 今年正式开始招生。据统计,由于进驻东 山教育基地后整合了教育资源,改善了 办学校环境,今年该校年招生突破1000 人,比去年增加了一倍。$$ 记者观察$$ 整合文化资源$$ 打造“世界客都”$$ 提起文化梅州这个概念,就不得不在其 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落点 墨。梅州作为世界上客家人集聚人口最多的 城市、崇文重教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客家文 化起源于中原的河洛文明,经千百年岁月雕 琢,最终在闽粤交际处形成独特的民系文化 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上,客家人频频在辛亥革 命、红色记忆中闪耀着亮丽的身影,为中华民 族的发展壮大,以及闽粤赣三角区域的全面 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客家文化的精髓是崇文重教,历来有“梅 州文化冠岭南”一说。追寻历史上的客家文 化,其根源无外崇文重教,但有重就有轻,崇 文重教的本身带来了一个尴尬:轻商。因此人 们提起梅州,话题便不由自主地转到叶剑英、 黄遵宪等政界、文化界名人,而当地涌现出的 众多杰出企业家却经常被下意识地忘记。乃 至近年来,客家乡贤回来支援家乡建设时,多 数人还是选择了直截了当的寡捐,而非投资 故土建实业.实现当地的“造血”工程。从长远 的角度看,这对梅州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将产 生羁绊。走出封闭性的围龙,重新赋予客家文 化时代内涵,成为势在必行之举。$$ 当然,以上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梅州,目 前国内不少历史文明积累厚重的地区都存在 以上问题,没有特殊的区域发展政策,本身又 没有过硬的工业底子和资金后盾,加之文化 氛围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衍生出社会发展 的众多问题。而这一切的关键还是在意识的 转变,如何在新的情况下,做好客家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梅州亟须破解的一个相当具挑战 性的课题。$$ 近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开放 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四大发 展战略,正式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摆到了当 地工作的中心位置上,并筹措资金打造了“两 园一基地”(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东山教 育基地)重点工程,将当地文化进行整合,赋予 客家文化新的内涵,推动其从传统到现代,从 政文独尊到政企多元化的转变。将客家人引 以为傲的文化元素,如客家民俗、客家山歌、 客家莱等进行重新包装和改良,使老字号重 新焕发了青春。$$ 正如从事客家研究的学者所说,客家文 化之于围龙,密不可分,走出围龙,是每一个 客家子孙肩负的历史责任。梅州打造“世界客 都”已初显成效,即将来临的山洽会也将给梅 州注入新的动力。从“崇文重教轻商”到“崇文 重教亲商”,经历革新的客家文化,在不久的 将来有望实现质的飞跃。$$ 六大名片记录文化名城$$ 客家围龙屋:中国五大民居之一$$ 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 客家山歌、客家菜、客家方言之外, 还有一个就是围龙屋。$$ 据悉,目前梅州现存的围龙屋主 要分布在以梅县、兴宁为中心的粤东 客家地区。相关部门调查显示,这些 围龙屋保存尚完整,但是多数年久失 修,而且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如 “济济楼”等一些有名的围龙屋内部 陈设多数遗失。在梅州市144处各级 文物中,属于建筑民居的有34处, 而其中围龙屋所占比例非常之小。$$ 近年来,围龙屋的商业价值逐渐 体现,在当地形成了以围龙屋为依托 的餐饮、旅游、摄影、婚宴等一系列 的新兴商业。围龙屋中较具规的万秋 楼,更是受到台湾商家的青睐。台商 李秀锦、龙振水于2003年将其改为酒 楼,用以经营客家菜和台湾擂茶,成 为当地旅游、餐饮一大亮点。除此之 外,很多新的建筑也逐渐喜欢用围龙 屋的风格进行设计,如雁南飞茶园内 的围龙食府便是如此,并获得了建筑 设计“鲁班奖”。有专家建议,梅州 当地的围龙屋可仿效成都龙泉驿的经 验,建成集餐饮、旅游、修闲于一身 的商业模式。除此之外,花萼楼、南 华又庐等客家著名建筑也都得到较好 的维护、焕发出新春。$$ 两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州近年来的客家文化活动发展 迅速,客家山歌与汉乐两大全国非物 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渐改良和创新中焕 发异彩,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客家山歌 节等大型活动。$$ 据悉,梅州全市范围内目前拥有 国家级别民间艺术之乡3个,国家级 别先进县1个。在2005年第九届广东 省艺术节上,梅州选送的山歌剧《山 魂》获7个奖项9个一等奖。大型山 歌剧《等郎妹》参加在西安举行的第 八届中国戏剧节比赛汇演,获曹禺戏 剧奖·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音 乐奖、优秀舞美奖、优秀表演奖等多 项奖;同时还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 奖”和第七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 奖。大型山歌剧《山魂》参加第九 届省艺术节,荣获包括综合剧目一 等奖在内的7项9个一等奖、1个 二等奖和6个三等奖,并作为全省 唯一剧目,将参加今年11月份文化 部在武汉举行的全国地方戏优秀剧 目评比展演。汉剧代表作《白门 柳》、《尘埃落定》等取得了不俗 的成绩,后者在2005年11月举行的 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获得了多 个奖项。$$ 22位院士激励后辈学子$$ 梅州的教育有着辉煌的历史,有 “人文秀区”的美誉,先后走出了22位 梅州籍两院院士,他们是:李国豪、王 佛松、江欢成、梁伯强、钟惠兰、黄子 卿、李国平、杨简、张如心、黎尚豪、张 作梅、刘焕彬、周湘涛、丘成桐、古德 生、汪懋华、张楚汉、梁春广、饶芳权、 钟世镇、郑度和杨文采。东山教育基地 规划中,专门划定了7.9万平方米兴建 客家院士广场,以彰显“客家院士”的 精神风范并激励梅州学子奋发上进。$$ 民间艺术大放异彩$$ 除客家山歌与汉乐两大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外,梅州还有着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兴宁市 以杯花舞、大埔县以广东汉乐都被省 政府命名为第四批广东省民族民间 艺术之乡。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活动,梅州客家山歌、大埔县广 东汉乐、丰顺县埔寨火龙、广东汉剧、 五华木偶、平远船灯舞被省政府列入 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 色香味俱全的客家菜$$ 客家菜是粤菜的四大组成部分之 一在随客家人南迁后融入南方菜系 特色的基础上,保留了中原风味。菜品 多用肉类,较少水产,主料突出,讲究 香浓、下油重、偏咸,以沙锅炒菜见长。 著名菜式有:盐焗鸡、梅菜扣肉、捶肉 丸、客家酿豆腐、娘酒鸡等。$$ 勤劳善良的客家妹$$ 客家山歌中有此一曲:“客家山歌 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条条山歌有 妹份,一条么(无)妹唱晤(不)成”。该段 歌词在很多山歌开唱时被引用,显示 出勤劳、善良、俭朴的客家妹在客家人 当中,以及在客家文化发展中的重要 地位。无论是相夫教子还是事业拼搏, 客家妇女都作出了表率,涌现出如李 坚真、韩素音等一批杰出女性。$$ 专家访谈$$ 广东省梅州客家文化研究会会长严峻:$$ 发展客家文化教育是关键$$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一 直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在与外来 文化摩擦、交融、互补的过程中,如何 保持客家文化的本源?就此问题,记者 采访了广东省梅州客家文化研究会的 会长严峻。$$ 记者:客家文化经过几次地域迁 徙最终成熟于梅州,您认为客家文化 的灵魂何在?在与外来文化接轨中应 如何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 严峻:客家文化几经演变,可以称 之为“五味杂陈”,即:古味、山味、土 味、洋味和南味。以上五种“味道”分别 来自于中古遗风、山区地貌、乡二文 化、侨乡特色和南国风情,客家文化就 是在这些基础上融合发展起来才形成 了独特的“客”味。其中洋味在最近几 年中表现突出,客家历史上曾有过5 次大的迁徙运动,其实客家人在海外 分布很广,并且这种趋势在发展,可能 不久之后,我们可以称之为客家人的 第六次大迁徙。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其实重点在于保护好一些客家历史 文化的痕迹,这些都是梅州文化不可 再造的宝贵财富。传承和发展客家文 化,教育始终最关键,一个教育贫瘠的 地方,很容易成为文化的沙漠,而梅州 本身的教育基础相对良好,对文化发 展助力很大。$$ 记者:近几年来,“世界客都”之争 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您认为梅州在此 方面县备哪些优势?$$ 严峻:客家人孕育于赣州、成长 于汀州,成熟于梅州,可以说梅州代 表的是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态。既然是 世界客都,必然要与世界接轨,据调 查,目前海外的客家人70%出自梅 州,这为梅州打造“世界客都”提供 了坚实的基础。另外,近年来,梅州 对客家文化的整合和归类极为重视, 也下了很大的气力来做史料收集和整 理的工作,如现在正在兴建的客家公 园园区内的客家博物馆,就是一个很 好的例子。而且梅州市与华南理工大 学共同编撰了客家文化系列丛书,对 客家文化做了系统的归类和整理,并 提出了很多发展客家文化的建设性思 路。$$ 记者:在我国对外开放发展这个 过程中,您认为该如何保持客家文化 的独特性?$$ 严峻:客家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 部分是客家方言、客家山歌和侨胞文 化,其中客家方言是后两者的灵魂, 可以说,保住了客家方言就保住了客 家文化的根。近年来,客家传统文化 遭遇了一些尴尬,比如客家山歌歌手 就比以前要少了,这主要是一些文化 生态发生了改变,比较难创作出原汁 原味的山歌。目前,相关单位正在尝 试用普通话进行山歌创作,也推出了 一些作品,但受众品评不一,还需要 继续努力。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