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中原南迁旺始兴客家围屋放光芒

中原南迁旺始兴客家围屋放光芒

作者:黄津魏金锋王良珏官见全吴婷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PC02版:清远观察

【入库时间】20130310

【全文挂接】

【全文】

浈江流经南雄途经始兴县,然后与当地墨江汇合后流向韶关。据《始兴文史》记载,浈江贯穿始兴北部山区,东上可以到达南雄和江西,进入中原,西下可以抵达韶关、佛山,到达州。

始兴县中原文化氛围浓厚,其中满堂客家大围是广东客家民系仅有的岭南唯一未开发利用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千年前,客家本是中原汉人,经过历史上五次大迁徙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

如今,该大围边上流淌着的河水(当地称清化河)满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流入墨江后一起汇入浈江,一路南下,汇集北江入珠江。

■花絮围楼处处渗透的“7”文化

满堂大围整座大围共有厅房777间,大门、中门、小门、正门、侧门、偏门,凡门之种种包罗其中,可谓门之大成。其中上新围大门直往里望可见七道门槛一气连通。而上新围后面的两边屋角之处,各有一个“一门通七门”的奇妙之处:一个仅仅2至3平方米的狭窄之处大门小门共7座门环环相嵌。

笔者了解到,这种设计据考是用于暗喻人生道路。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若将每十年划为一段,则人生七十年可划为七段,每一段又看作人生的一处关口、一道门槛。一个人无论是农、工、商、仕都要门门通、路路通,这样才不会走入死门,不会走上绝路。

此外,大围窗户共有7根竖条(一般为5根),檐廊上用河卵石铺设的牡丹、莲花等图案共7种。原来,在道教文化之中“7”为吉祥数字,而大围主人官乾荣又十分敬仰道教文化,故有此设计。

广东最大客家围楼

满堂客家大围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为当时的富豪官乾荣所建,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

到了始兴县,必须去满堂客家大围。而满堂客家大围边上的清化河,也是流向墨江后汇集到浈江。沿着清化河而去,可以看到清澈的河水在欢快地流淌着。由于是深秋的缘故,河岸边的枫树也出现了一些红叶,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勾勒成一幅唯美的图画。

满堂客家大围离隘子中心圩镇并不远,约10分钟车程。笔者一行来到满堂客家大围门前那宽阔的停车场。据随行的工作人员介绍,隘子镇是始兴县最边远的乡镇,隘子中心圩镇距县城60多公里路程。隘子镇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唐代丞相张九龄、现代抗日名将张发奎的故乡。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美称的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故居就坐落在隘子镇湖湾石头塘村。

步入大围的庭院,踩着用河石铺砌成花朵和各种图案的地面,听着娓娓动听的讲解,笔者仿佛置身于170多年前清代乾隆盛世之中,一幅大围围主官乾荣起家发迹、兴建大围的历史画卷渐渐浮现在眼前。在围屋里面,笔者还看到一口老井。这口老井至今依然为满堂围裡的人们提供生活水源,只是水量有所下降。

满堂客家大围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于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历时24年,为当时的富豪官乾荣所建,占地面积达13544.96平方米。是始兴县现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的客家围楼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广东省最大的一处客家围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在其笔记著作《岭南田野笔记》中,对“满堂客家大围”有详尽记述。

笔者了解到,满堂客家大围围楼是客家民居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属砖石结构,非常坚固,其建筑布局是北方古代城堡和四合院住宅的组合,目前始兴县尚保存有200座左右。

建筑蕴含中原文化

它的建筑风格,既有古代的雄浑朴实的气势,又有近代精致高雅的韵味。1991年叶选平参观后,欣然题写了“满堂客家大围”的横匾

满堂客家大围由上、中、下三个小围楼连接构成,中间围楼高16.9米,另两座稍矮的围楼拱卫其前后,气势非凡,蔚为壮观。围楼中有栽花种树的大院4个,祠堂6个,议事厅17个,天井16个,水井四口,寝室、厨房、储粮间、杂物间、厕所、牲畜栏舍等大小房间777间。

整个大围楼用料十分考究,墙体的青砖经人工磨制,显得光滑规整。门框、窗框、台阶、廊沿、井台等以花岗岩石条砌成,显得坚实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铺砌成花朵和各种图案,显得典雅别致。门窗、家几上雕刻着花鸟、动物等图案并贴上亮闪闪的金铂,显得雍容华贵。

它的建筑风格,既有古代的雄浑朴实的气势,又有近代精致高雅的韵味,集古代、近代客家建筑风格为一体,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更为研究客家民俗风情及近代建筑的源流和发展变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源。

为了有效防御当时猖獗的盗贼兵匪,围楼的墙基砌得格外坚固,一般厚0.6米,其中围楼主墙基厚度超过1米,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叠角放花岗岩石条。墙体上布满了各种瞭望孔、射击孔。各围楼仅向外开一扇大门,门板用铁皮包裹,并有铁杠横顶。若遇盗贼侵扰,大门一关,围楼便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堡。大门两侧或顶部设有水池,若遇敌人放火烧门,只要打开机关,水池内盛满的水便会倾泻而下灭火。

围楼建在两河交汇的沙滩上,地基松软。如今150多年过去,地基十分稳健,高大的墙体竟无一处下沉开裂现象。实为民间建筑中上乘之作。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参观完围楼之后,欣然命笔题写了“满堂客家大围”的横匾。

始兴县围楼,是客家民居中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为维修和保护好满堂客家大围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县委县政府把围楼维修工作作为实施“旅游旺县”战略的重点工作来抓,专门聘请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对满堂围进行了全面的资料搜集、整理和测绘,还开发利用满堂客家大围及其周边资源,使客家文化与山水自然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客源市场共享之势,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

不论是以中轴对称、四周向心的合院聚居布局,还是祠堂的设置,其按辈分而定的住房格局,无不融入了方位、次序、等级和宗族伦理观念

今年9月,始兴福满堂旅游文化节启动仪式暨满堂客家大围景区开业庆典隆重举行,经过维修后的满堂大围正式向游人开放。满堂客家大围这艘沉菽了一百多年的大船终于扬起风帆起航了——它将以其独特的雄浑朴实的气势、精致高雅的韵味走向未来。

客家人在广东占着一定的人口比例,是历史上多次大迁移,从北方来开发南蛮地带的人,所以在广东被称为“客家”人。围屋是客家人典型的民居,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典范之作,是客家人生产和生活的基地、经济和文化的载体,是客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宝库。在当地也有“有村必有围,无围不成村”一说。

史料记载,两千年前,客家本是中原汉人,经过历史上五次大迁徙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山区,为防止土著和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他们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往往高大封闭,窗户极小,同时土楼里往往能容纳上百号人居住,内有寝室、厨房、储粮室、杂物间、厕所、牲畜栏舍、粮仓水井、大院、祠堂、议事厅等,俨然一个小国。

民宅也是文化符号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地的价值观、习俗、信仰,也反过来影响着居住于其内的人。因此细看这满堂大围,不论是以中轴对称、四周向心的合院聚居布局;还是祠堂的设置,按辈分而定的住房格局,无处不融入了方位观念、次序观念、等级观念和宗族伦理观念。

笔者采访了解到,随着近代生活方式的进入,加上满堂大围由于年代久远,一些房间已变得破败,部分原先居民已慢慢退出这座大宅院,开始另一种独门独户的生活。如今只有一层还有少许住户,继续守望着这祖先留下的宅院,看那游人如织来了又去,任岁月爬上脸颊。

■下期预告

浈江流到南雄始兴县后,与当地墨江汇合后流向韶关。其中两江汇合处的一座伸向江边的小山嘴上有一座汉代古城堡遗址,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与岭南对接的水上丝绸之路。详情请关注《南方日报·清远观察》周五报道。

总策划:崔建军梁有华

执行策划:黄津魏金锋

稿件统筹:杨世华

编辑统筹:蔡秀娟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魏金锋

黄津王良珏

特约通讯员官见全吴婷

摄影:黄津

特别鸣谢:始兴县委宣传部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