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都市报>  汤明哲:客家山歌的传承要把大学生拉进来

汤明哲:客家山歌的传承要把大学生拉进来

作者:颜亮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4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RB17][非遗传人]

【入库时间】20121205

【全文挂接】

【全文】

<p>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汤明哲即兴表演客家山歌,图中乐器为秦琴。</p>

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汤明哲即兴表演客家山歌,图中乐器为秦琴。

<p>汤明哲表演客家山歌剧照。</p>

汤明哲表演客家山歌剧照。

<p>汤明哲在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为该院师生教唱客家山歌。(资料图)</p>

汤明哲在嘉应学院音乐学院为该院师生教唱客家山歌。(资料图)

梅州客家山歌

本期传人

汤明哲:

广东梅州蕉岭县人,1934年出生,从事山歌创作和演唱50多年,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2000年,获中国文化部授予“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别贡献曲艺家”称号。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已经78岁的汤明哲精神矍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眼明心亮”。能开车上下班,也还能登台演出。汤明哲舞台扮相也很有特色,演出时头套或者鸭舌帽一戴,让人都有点难辨年纪。

我们在梅州嘉应学院音乐学院见到汤明哲。1999年,汤明哲成为嘉应学院的特聘教授,在音乐学院开设了山歌班选修课。一周要上五六节课,对年近八十的汤明哲而言,这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汤明哲倒是乐在其中,“我愿意跟这些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孩子在一起。”汤明哲说他不喜欢教老年人唱山歌,“我的精力不在他们那里,我还是愿意跟年轻人在一起,这是个心态问题,跟他们一起上课、演出,就不会想到自己年纪有多大了”。

近10年的耕耘,汤明哲在嘉应学院培养了2000多名学生,成为梅州客家山歌传承的重要力量。不过汤明哲显然还并不满足,采访中,他多次提及客家山歌的“断层”问题。山歌观众的流失和创作人员的缺乏都令他担忧不已。

评为山歌大师是“斗”出来的

南都:客家山歌有怎么样的特色?

汤明哲:我们客家人是由中原搬过来的,因为战乱而躲到南方来。所谓“人带歌走”,客家山歌最早其实就是先民从中原带来的民歌,然后跟这边的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谣融合在一块,逐步产生了今天的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以前只在山上唱,主要是抒发感情,以前社会不自由,男女之间没法交流,所以就在山上唱山歌。

南都:主要是情歌?

汤明哲:对,主要是情歌。客家山歌有三大精华:一个是情歌,流传下来的传统情歌到现在都很受欢迎;一个是叙事山歌,用山歌来讲故事;再有就是斗歌,斗歌是最精彩的、最有悬念的,也最具娱乐性。斗歌的形式很简单,两个山歌师都没有什么准备,我问你答,回答要切题,还要押韵。我是1990年被评为山歌大师的,就是“斗”出来的。当时从梅州各个地方选出了二十几个山歌师到县城斗歌,最后的决赛是选出了4个山歌大师。

南都:斗歌都斗些什么内容呢?

汤明哲:什么都可以斗,问题越难越好。你要想斗倒对方必须要想尽办法,比如你问他台下观众有几个人、珠江大桥有多长等等。斗歌没有限定的题材,什么都可以,只要你能难倒对方,对方答不出来,你就赢了,这是一方面,是考你的口才;第二方面,就是考歌技、歌词,歌词要语言丰富,双关、比喻都能用,佳句、妙语都得有;第三就是比歌腔,看你的唱腔、嗓子条件怎么样;第四个就是歌风、台风。今年11月20日,我们会举办一个客家文化艺术节,我就负责山歌擂台的部分,这次有40多个人参加,主要是青少年,以前那些老的、评过的就不让参赛了。

南都:从曲调上来说,客家山歌和其他山歌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什么地方?

汤明哲:歌词方面,它是通俗易懂,多用比喻、双关、排比手法。比如歌颂共产党的,“共产党恩情长,不知从何绘文章,好比鲜花千万朵,朵朵红来朵朵香。”这就是用比喻的手法。

就山歌来说,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山歌调子,光在梅州,镇跟镇之间,调子差别都很大,所以梅州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山歌,这也是客家山歌和其他山歌一个很大的区别。因为这些唱腔不一样,在这方面就有个性,特别是曲调方面的个性,这就造成了它的差别。

南都:你什么时候开始学唱客家山歌?

汤明哲:我是解放初期学的。当时还在中学念书,有一次在兴宁梅州文工团听了两首山歌,唱的是“嫁人要嫁耕田男,耕田阿哥情更长,唔食烟来唔赌博,家里有仓又有粮。”当时听了以后就非常喜欢,觉得唱这种歌,是真的能唱到人心坎上的,这算是埋下了种子。后来我进了华南文工团,在广州待了一段时间,但因为家里还有母亲,加上说梅州话也习惯点,最后还是回了梅州。

回梅州后就进了兴梅文工团。当时在文工团,每天早上都有人教山歌,当时梁代英的松口山歌名气非常大,连叶剑英都喜欢。我就一点点跟着学声,把他们教的山歌都学会了。在文工团学习一段时间后,梅州开始搞土改。我们就下乡给农民唱山歌,农民都非常欢迎。

南都:你当时有拜专门的山歌师学习吗?

汤明哲:当时只要是有才华的、唱得好的山歌师,我都会跟他学。原来梅州有个“山歌炳”,叫陈炳华,因为他很会唱山歌,所以叫“山歌炳”———现在人家也叫我“山歌汤”———我之前就跟他学习过。

其他的农民歌手我也学过,不仅学他是怎么唱的,我也特别注意他在写作山歌方面的创造。学山歌我是下了大工夫,当时我下乡就住在会唱山歌的又贫又苦的村子附近,每次找到一个能唱山歌的,我都非常高兴,交流学习了不少东西。

过去客家山歌只能在山上唱

南都:土改时唱的词是你自己编的还是用老的山歌词呢?

汤明哲:用的还是老山歌。后来因为要鼓动农民,我就把自己要讲的内容编出来唱。比如,我写过“江西过去耕田少,黄连树上挂苦瓜,黄连树下埋竹胆,从头苦到地底下。”这是写“农民思苦”的山歌,对农民很有感召力。通过这些斗地主的山歌,很容易就能发动群众,让他们打倒地主分田地。当时我们的县委书记听了也很感兴趣,有一次我们开群众大会,他就在楼上,看我用山歌发动群众,他肯定这种方式,觉得我很有才华。后来他甚至还想提拔我当侨务科长。

南都:当时你多大年纪?

汤明哲:不到20岁。我20岁入党,22岁就当了县文化局长。

南都:因为唱山歌当的文化局长?

汤明哲:不光是因为唱山歌。土改后,兴梅文工团解散,我们被分到各个单位,当时县委书记让我去当侨务科长,我不愿去,我说我是搞艺术的,是唱山歌的,最后选择去了文化馆,到文化馆后,我们经常组织农民搞山歌擂台,非常受欢迎,农民那时对山歌喜欢得不得了,毕竟以前只能在山上唱,现在不光能唱到山下了,还能唱到田头,甚至能唱到会场了。

南都:解放之前只能在山上唱?

汤明哲:嗯,解放前都只能在山上唱。过去,山歌是不允许在田间地头唱的,更不允许在村里唱。在以前的人看来,山歌是低级的、下流的,认为这是伤风败俗的东西。所以,解放前,只有当妇女在山里干活,或者四处无人时,才敢唱一小段。解放以后,不光田间地头能唱了,而且山歌还成了宣传工具,各种新的政策、内容都能用山歌唱出来。

南都:当时是不是只有劳动妇女才会唱山歌呢?

汤明哲:农民都会唱,特别是妇女。这些人也无所谓水平,反正多多少少都会唱一些,唱的都是情歌。

南都:当时有名的山歌手在梅州影响力能有多大呢?

汤明哲:非常大,我自己就亲身经历过。“文革”时,不能唱山歌了,全国只能唱样板戏,当时叶剑英回梅州,想听山歌,都只能叫人去市委唱给他听。1977年,梅州重新能唱山歌了。当时在东校场附近,组织了一个山歌擂台斗山歌,那真的称得上是万人空巷,几万人观看,那是“文革”后第一次斗山歌,各个县都去。当时我是主持,斗山歌的主持人也是不讲一句话,全部用山歌,我全部用唱的在指挥,当时下雨,台下很多人打雨伞,我在台上就唱“天上落雨响沙沙,有人打伞戴斗笠(客家话念lima),请你快快来把它放下来,后面观众会把你夸。”听到我的山歌,刷的一下就全部放下来了,这个山歌指挥的影响力非常大。

南都:你文化局长的身份和山歌手的身份有没有什么矛盾?

汤明哲:没有,只有好处。因为你是文化局长,肯定会对山歌有更多的考虑。我们当时整理过山歌唱本,还组建了山歌剧团。这个剧团原来是省里的文工团,后来转为山歌剧团。这个剧团主要是演山歌戏,唱的也是山歌。山歌不可能永远是两人对唱,唱几首山歌就可以了。我们当时就想着把它搬上舞台,当然也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最开始演出一些小的情景剧,到后来才慢慢有了山歌剧。山歌剧是我们在解放初期的一种尝试,算是一个新的剧种。那段时间我们出了很多山歌剧,包括《灯笼妹》、《山魂》之类的,还得过好几个大奖,很受欢迎。

南都:山歌剧团的演员都从哪里来的呢?

汤明哲:演员都是从下面招的。当时主要是我在挑选,也不要求身高,主要是看声音条件,但看他漂亮不漂亮肯定还是有的。最初的山歌剧团里,这些人有些是炊事员、电话员,还有驮炭的。这个驮炭的最后还做了团长。第一批演员都是我一个个选出来的。

当时演出条件非常艰苦,最初是不收门票的。在1955年左右开始售票,也就两毛钱一张,钱很少。当时下乡演出,演员都是需要自己带米的。

南都:这个剧团人最多时有多少人呢?

汤明哲:最多还是现在,但是没有改制之前多,以前六七十到一百人,改制后现在留下了四十多人。我创团时只有二十个人。我以前的学生现在都是台柱了,梅州文艺界唱山歌的名人几乎都是我的学生。

南都:这个剧团在“文革”时有没有解散?

汤明哲:没有解散,但剧团的两派斗争非常厉害,团长都被人打死了。“文革”的时候,山歌是被禁唱的,山歌剧团也是唱样板戏,还是用京剧唱,不是用山歌唱。后来等到环境缓和了,才慢慢用山歌唱剧。

客家山歌海外“山歌开路”

南都:你在“文革”中的遭遇是怎样的?

汤明哲:这是我受苦难的时候。当时因为山歌剧团演古装戏,加上有人污蔑,1958年,我就被打为“右派”,“文革”一开始,我就被关了牛棚,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下乡劳动那几年,因为是“右派”,一直抬不起头。当时我用山歌写日记,挑担挑得十分累的时候就放下来,自己在那里唱山歌。

南都:敢唱出来么?还是只能在心里唱?

汤明哲: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唱,没有人听到,我唱的是“不用哭来不用愁,自有云开见日头。自有水清见石子,自有春光在后头。”我在心里还是坚信磨难最终都会过去的。1977年我就平反了,平反后就什么都恢复给我了。1976年,当时全国曲艺调演。我同曾宪眉、罗小红一起进京演出了五句板《山村新风》,一下就引起轰动,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我们客家山歌。

南都:山歌剧团的组建,是客家山歌从自娱自乐到专业演出的转变。现在回头看,你怎么看山歌这种职业化的转变?

汤明哲:客家山歌肯定要发展,不可能永远停滞不前。我现在教学生———原生态的东西、传统的东西要搞;发展变化的东西也要讲。如果是停滞不前,老是那个老腔老调老唱,这也不合潮流。

南都:那老百姓经常唱的、自发的一些歌是不是慢慢地就没有了呢?

汤明哲:慢慢地就没有了,现在也就一些解放前出生的老人可能还会唱,但不会再有像以前那样成群结队地唱了。

南都: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出国演出的?

汤明哲:我从1985年开始就出国演出了,有时一年还要出国好几次。当时都是出去“做红娘”,也就是做华侨工作。市里领导出国访问,也经常带我去,用“山歌开路”。那些华侨,一听山歌思故乡,所以纷纷回来投资、观光。我去过美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也去了很多次港、澳、台,台湾我就去了三次。

南都:海外客家人对山歌这么有感情?

汤明哲:很有感情。我现在还记得1988年,梅州代表中国大陆内地客属团体首次参加世界客属(客家人)恳亲大会。刚开始去,几乎没有人搭理我们,到机场迎接的人才3个。当天晚宴,我领着“七人客家山歌团”站起来唱歌,当时即兴唱了山歌《千年共树共条根,世界客人一家亲》、《头顶共“客”字,隔山隔水共条心》,一下子就打动了海外客家人,他们纷纷举着酒杯来给我们敬酒。

南都:为什么政府会选择你代表客家山歌出去演出呢?

汤明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去国外访问,领导就喜欢叫我去坐镇。不管是中央领导来梅州,还是去台湾和吴伯雄吃饭。我都能把握分寸,知道应该唱什么,怎么唱。即便是现在,山歌手遇到这些问题都还是要来找我。在这个分寸问题上,我从没出过岔子,所以领导也信任我。以前就有人因为这些地方处理不当受处分。

在嘉应学院办起了山歌班

南都:1977年以后,山歌的情况怎样呢?改革开放以后,山歌的观众有没有减少?

汤明哲:这个和其他剧种也是一样的,由于“文革”十年的影响,客家山歌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断层,特别是歌手的断层,观众的断层,加上其他文化的涌进,大家就开始不是很喜欢山歌了,他认为老山歌太单调。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和我徒弟在梅州的嘉应学院演出,唱了《夸老公,夸老婆》,非常轰动,很受学生欢迎。我当时就意识到,不是青年人不喜欢唱山歌,而是你唱得好不好。你要让他了解山歌,学习山歌。

这些大学生给我提了一个醒,我当时就想到,传承客家山歌,最好能有大学生这种比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来参与,于是我就同嘉应学院的党委书记建议在他们那儿教山歌,嘉应学院非常支持,当时拿个3万块钱开始这个项目。我从1999年开始就在嘉应学院办起了山歌班。到现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我在这里一共培训出了2000多人。

南都:你现在一周要上几节课呢?

汤明哲:五六节课,我现在最重的任务就是带音乐学院的山歌班。这个山歌班现在有二十多个人,我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节目带唱腔,就是排节目,节目里面有很多种唱腔。我带这些学生去过北京、广州、东莞、福建等地演出,最近还去过顺德。除了山歌班以外,嘉应学院还有山歌协会,这是全校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每星期上一次课,教山歌,教形体动作。

南都:现在有多少人在外面进行一些正式的客家山歌的表演呢?大概还有多少专业的队伍呢?

汤明哲:梅州山歌的几个剧团,梅县的、蕉岭的、兴宁的、大浦的基本每个地方都有。一共有几百人,其中有些人的水平还不错。他们演出大部分还是政府演出,商业演出主要是一些企业部门的宣传。毕竟现在改制了,他们不演出也不行了。整个待遇也还不错。我的一个徒弟,在省里,唱一场能有5000块。

南都:你现在主要的收入是什么?

汤明哲:我女儿是美国的牙科博士,她的收入还不错。我也不担心没钱用,另外我现在也帮人写东西,八首山歌一两千块,加上我这个国家级传承人,一年也有一万块。我平时也在梅州一些学校上课,一个月能有两千多块。我还是“客天下”(一个旅游中心)的顾问,一个月也有两千多块。嘉应学院也会给我一些钱。一个月也能有个七八千块的收入。所以基本收入还是可以的。

南都:你怎么看客家山歌现在的传承状况?

汤明哲:情况在慢慢好转。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断层,能创作山歌的人非常少了,说来说去就几个。这个问题要解决,还得靠政府领导的重视。

南都:你现在一年还能上几次台演出呢?

汤明哲:很多,重要的场合都去。我喜欢上台,我有这个欲望。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思路还很开阔,我以前还建议邀请台湾歌王张帝来梅州斗歌。这个斗歌将会非常的精彩,张帝是套词,我们客家山歌是多种多样的,什么都可以唱的。我当时想叫我的徒弟去跟他对,保证在梅州非常轰动,但是他们(领导)不敢想。我觉得我们梅州客家山歌在斗山歌方面很有实力,不用怕他。

梅州

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广泛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以及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山歌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目前大约有数万首山歌流传于民间,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有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流

客家山歌历来都是口耳相传,记载于文字也是近代以后的事情,所以几乎难以对客家山歌进行详细溯源。但是民间却有诸多关于歌仙刘三妹造歌、罗隐秀才抄歌本的传说。这些故事都发生于唐朝时期,可能那时便是客家山歌兴起之时。在腔调上,目前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在曲调上,客家山歌创作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为主,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主要有号子山歌和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优美。各种歌词的结构大体相同,每首4句,每句7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监制:崔向红戴新伟题签:吴瑾

学术支持: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B16-17版

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颜亮

实习生曾晶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