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闽西日报>  陈丕显故居:承载红色记忆的客家古宅

陈丕显故居:承载红色记忆的客家古宅

作者:张锋育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六版

【入库时间】20110308

【全文挂接】

【全文】

闽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走出了许多在中国革命历程中留下可歌可泣诗篇的光辉人物,我党著名的“红小鬼”―陈丕显就是

其中杰出的一位。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暨新四军成立70周年,近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当年新四军的重要一员―陈丕显同志的家乡,瞻仰了他少年时的故居。

陈丕显(1916―1995),上杭县南阳镇官余村官连坑人。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成为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期间,历任中共中央东南局青委书记、苏中区党委书记、新四军苏中军区政委等。

陈老故居坐落在村子中央的小山窝里,坐西朝东,依山傍水,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旧式木结构古建筑。屋旁有一口小池塘,绿水滢滢,风吹过时,总会在水面上荡起一波涟漪,让人浮想联翩。屋前是一块大空地,村民们夏天喜欢在这里干些杂活,入秋则做些晒谷子活计。红茶花、铁树和门前曲折的小路把这座具有浓郁闽西地方特色的古宅映衬得生机盎然。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为陈老的祖父所建,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整个故居是上下厅加左右厢房的结构,共有三厅十九间,占地面积达1100平方米。陈老在这里居住了13年,老屋成为他革命生涯的起点。2006年6月,故居被上杭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井内放着的一块外表普通,但在当地人心中却有着很重分量的小石墩,据说这就是当年陈老用来垫脚蹬上马背,别母离乡踏上革命征程的小石墩,被称作“上马石”。穿过天井往里走,便来到正厅。正厅两旁各有一间小厢房,1916年3月,陈老就出生在右厢房里。我们驻足于厅堂前,一下子就被“位三堂”“显承丕美”“簪缨继美”三块悬挂于厅梁之上的古老牌匾所吸引(如图)。据介绍,这三块牌匾都有各自不同寻常的来历:“位三堂”是陈老祖父陈立明为自己膝下的3个儿子所立;“显承丕美”“簪缨继美”则分别是为陈立明与其子树春喜得监生等功名所立。在厅堂的正中央还挂有一副年代久远的对联,上联为“人间珊网得奇树”,下联是“天上玉堂森宝书”,据说是当时陈家的南阳茶溪村同宗陈廷英为陈家房屋落成所书,距今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在阳光的照耀下,牌匾和对联熠熠生辉,透露出客家人尊文好学、耕读传家的优良美德。

望着望着,我们不禁陷入了乡亲们交口传颂的关于陈老与这座古宅间的几个追忆:陈老13岁参加革命,从1931年离家后,整整28年没有回到这里,一直到1960年5月,时任中共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委书记的他代表华东局回到闽西家乡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其间,陈老回到了这座老屋,他多么希望能住在自己长大的家中啊!可面对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木屋,他的兄弟们只好安排他住到堂兄家。几天后,他带着一丝难言的遗憾回到上海。1986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老在应邀前来龙岩参加全国“警民共建法制文明城”经验交流现场会的间隙,不顾较为虚弱的身体,又一次回到了老屋。1989年12月,陈老应邀回乡参加古田会议60周年纪念大会,会前,他再一次回到魂牵梦绕的出生地。他来到那间出生的厢房,推开房门,站在曾经多么熟悉的房子里,悄悄地摘下眼镜,轻轻地拭去眼角的泪水。可见,陈老是多么深爱和眷恋这座曾经生他育他的客家古宅啊!

时光荏苒,但古宅却依然见证着历史的风雨沧桑,见证着陈老热爱革命、情系桑梓的崇高美德。现在可以告慰陈老的是,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在当地乡亲们的努力下,陈老的故居已得到重新修缮,目前已基本恢复原貌。当地政府计划在修缮一新的故居里陈列陈老的生平事迹,用以教育后人牢记历史,缅怀这位永远值得家乡人民尊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根据采访陈老的家属和综合相关史料所得。)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