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叶伟昌:软硬兼施打 造客家品牌

叶伟昌:软硬兼施打 造客家品牌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4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访谈·信息生活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叶伟昌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本报记者古礼贤摄)

本报记者曹优生李玉娇

人物简介

叶伟昌,祖籍梅县程江,1959年出生于柬埔寨。父母都是梅州人,为了谋生“下南洋”到了柬埔寨。后来因柬埔寨战乱,他随家人到了澳门。在澳门读小学、中学,19岁开始进入社会帮助家里经营家族的服装零售生意。30岁以后经营服装批发生意,后来在经营香港进口品牌的同时,自创了“堡马”服装品牌,如今在全国各地都有代理商经营他的服装品牌。现在,叶伟昌先生是叶氏宝兴(国际)有限公司、宝兴百货公司、澳宝贸易行的董事总经理,澳门嘉应同乡会监事长,梅州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日前,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在我市隆重召开。会议期间,记者专门采访了叶伟昌先生。在采访中,叶先生随和、乐天的性格及其浓浓爱国、爱乡的桑梓情怀给记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访谈中,叶先生对梅州的城市发展和“宜居城乡建设”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常回家看看才有归属感”

记:叶先生,您虽然在柬埔寨出生,但客家话说得蛮好的,您经常回家乡吗?

叶:是的。我虽然不是在梅州出生的,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与家人经常回梅州探亲。我父母这一代早期为了谋生,曾经离开祖国远赴“南洋”。一直以来,他们对祖国、对家乡的感情都非常深厚。为了下一代能够经常回梅州,父亲在老家梅县程江建了一栋房子,还经常告诫下一代:“家乡有根,不能忘根,要经常回家乡看看,这样才有归属感。”受父母的影响,我对梅州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妻子也是梅州人,回家乡探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记: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您一直经常回梅州探亲。这么说来,您一直目睹着梅州的变化。您觉得,梅州的变化大吗?

叶:上世纪70年代的梅州与现在相比,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我与家人坐大巴回梅州大概要13个小时,家乡物质匮乏,乡亲们都不富裕,我们一大家子人每次回乡都会大包小包地带东西。现在可大不相同了,乡亲们越来越富裕了,梅州到处建起了高楼大厦,各方面设施都跟上去了。最重要的是,现在回梅州是全程高速了,可以自己开车回来了。近几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还提出了“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相信梅州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记:我留意到,您非常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也曾经热心资助过我市的贫困生上大学。您在柬埔寨出生、在澳门长大,您的桑梓情怀是源于您的家人吗?

叶:是的,以前父亲经常教育我们不能忘本,要常回家看看。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梅州的交通不方便,但我与家人还是经常坐大巴回家。那时候,长辈经常从澳门捎东西回梅州,分给家乡的乡亲们。看到乡亲们拿到我们捎回的东西这么开心,我们全家人都很快乐。那时候,我就得出一个结论:帮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因为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帮助自己。同时,我是澳门嘉应同乡会的一份子,澳门嘉应同乡会做的公益事业,我都会参与一份,资助贫困生上学也是。

找准城市定位加强执行力度

记:现在我市提出以创建“生态名城、文化名城、平安名城”为载体,加快宜居城乡建设。您在回乡探亲的过程中,有留意到吗?

叶:有。这几年,梅州的城市建设得越来越漂亮了,绿地、公园越来越多。从这几年梅州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是非常符合梅州的实际情况的,而且,这一发展思路也适合全球城市的发展潮流。比如法国、美国等国家的城市,他们的公路边是不允许建造房子的,公路周围全是农庄。“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发展是适合全球潮流、适合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的。当然,发展绿色经济肯定比纯粹搞工业要慢,但这也是长远之计。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这一发展思路无疑是正确的。梅州既然地处山区,不如珠三角那些发达城市那么靠近港商,就要认清自己,根据自己的优势定位,优势在哪里就要集中力量发展哪里,不能盲目发展自己的弱点。就像我们做生意的,自己的客户群在哪里,就往哪里发展,盲目从众,不仅没有特色,也不可能成功。

记:您这次回梅州参加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参观了我市的重点建设项目后,有什么感受?能给我们提点意见吗?

叶:我觉得,做一件事情,首先要给自己寻找一个很好的定位,然后按照科学的定位不断努力,专注地做事,就一定能成功。城市的发展也如此,梅州选择“绿色崛起”发展战略,这个定位很好。梅州是山区,青山绿水就是我们的优势,不靠这个还能靠什么?既然定位好了,就要专注地向这方面努力,打造出梅州自己的“绿色品牌”,把梅州自己独有的特色发扬光大。这几年,梅州的“绿色经济”、无烟工业发展得很好,梅州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城市也越来越漂亮了。我认为,现在需要的是坚持,最重要的是加强执行力。计划搞得很好,如果缺乏执行力,那也是白忙活。比如,企业管理中有一个“结果定义”,就是过程并不重要,结果最重要。现在梅州的发展战略定位得非常好,剩下的就是如何加强执行力,政府怎么去贯彻好、落实好的问题了。

城市的发展人为主体

记:前不久,深圳台商协会应梅州市委、市政府的邀请来梅考察,其中部分台商就我市是否存在“招工难”的问题提出了疑虑,那么,您觉得,梅州应如何留住人才,解决企业“招工难”?

叶:我个人认为,梅州的很多硬件设施都比较完善了,像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些教学设施、设备以及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硬件设施都已经很超前了。不过,在我看来,梅州还要不断加强软件方面的建设。例如,梅州是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市,工资、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肯定相差很大,政府应该在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加大力度。虽然说人才流失在每个地方都存在,但梅州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发展就要加快培养人才的速度。如果培养人才的速度大于流失人才的速度,那么,其间流失的部分就能弥补回来。

在城市的发展中,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一个城市要提高、要发展,硬件的建设很重要,但软件的力量更不能忽视。我个人认为,软件决定一切,有软件才能创造一切,人的素质上去了,城市的档次也就上去了。举个例子,建了个五星级酒店,如果服务员不够,就招一批农村出来的人,没有经过培训就让他们上岗,这就与五星级酒店不匹配了。如果一个五星级的酒店,服务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只能达到三星级或四星级的水平,那么,这个五星级酒店即使设施再好、看上去再富丽堂皇,在顾客眼中,它也只不过是三星级或四星级的水平。

记:这几年,梅州的城市建设不断发展。作为企业家,您也去过很多大都市,在如何提高城市的档次和加强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您有什么看法吗?

叶:我在澳门生活的时间较长,就拿澳门做个比较吧。澳门虽然不大,车也很多,但它是一个整洁、有序、安全、让人舒服生活的城市。一个城市如果要吸引外来者居住,一定要环境好、治安好、交通方便、公共设施齐全。各个方面都完善了就是城市上档次的表现。在澳门,坐公交车的人、开车的人都很守规矩,比如坐公共汽车,市民都会遵守“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则。不像一些地方,公交车上面的人还没有下来,下面等的人就冲上去了,开车的人也一样,大家都很愿意遵守交通规则,大家都有“礼让”的意识。如果大家都争抢,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方再大、道路再宽还是会堵塞的。这就涉及“公民教育”的问题。例如,坐公交车的人愿不愿意排队上车,这个过程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会不会简单,就要靠公民教育了,如果大家都遵守规则、都礼让,这个过程自然就不复杂。一个城市要提升档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如愿。

所以,宜居城市的建设,靠的还是人。还是前面说的,在硬件过硬的同时,要做好软件建设,要加强公民的素质教育。一个城市的公共卫生设施很好,如果大家不讲究卫生,还是不整洁的;一个城市的交通设施再完备,开车的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井然有序也是达不到的。人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的素质提高了,城市档次也自然会提高。

让客家文化“创造GDP”

记:澳门是一个很漂亮的城市,独特静谧的大街小巷,古色古香的骑楼教堂,到处都能感受到中西文化交融的深厚底蕴。梅州也有浓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您觉得,梅州应该如何利用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发展?

叶:梅州提出创建“文化名城”,在充分利用客家文化打造城市特色方面也做得不错。像客家博物馆、新建成的归读公园,都能感受到非常浓郁的客家文化气息。我从旅游方面谈谈吧,我认为,把我们梅州所有的特色,都要串联起来、包装起来,游客去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看、吃、娱乐。我觉得,梅州的旅游还缺乏相关的娱乐节目,不能让游客仅仅看看青山绿水、吃点客家美食,就走了,这样很单调。如果旅游团来到梅州,每天晚上都观看歌舞表演,而且这种歌舞表演都是有特色的,像汉剧、山歌、民间的船灯舞等客家独有的艺术,都可以包装好让游客看。这既可以增加就业,又可以把快要失传的客家民间艺术传承下去。这样,每个游客来到梅州都会觉得,梅州不仅生态优美,而且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而梅州的传统民间艺术和客家文化特色也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还可以“创造GDP”。

记:梅州是山城,也是一个农业大市,您觉得梅州应该如何发挥农产品丰富的优势,挖掘其潜在的市场呢?

叶:梅州是一个农业大市,有各种各样的优质农产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出自主的优质农产品品牌,或者借鉴浙江义乌搞个商品批发市场,或者根据自己的特色建设全国性的农贸市场。这样既可以增加就业,还可以带动生产厂家,带动酒店业、服务业,甚至带动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和商贸交流。由此,采、购、商、住、消费的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就可以形成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想法、一个建议,具体怎么实施还要经过周密的调研论证。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