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侨报>  “岭南第一大围”“管家”官桂根 撩开始兴客家大围神秘面纱

“岭南第一大围”“管家”官桂根 撩开始兴客家大围神秘面纱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B06

【入库时间】20110825

【全文挂接】

【全文】

官桂根(右三)义务为游客讲解大围

官桂根对大围每个细节都细心研究

在始兴县满堂客家大围,有一位经常戴一顶鸭舌帽作免费解说的六旬老人,因其对满堂客家大围的情况如数家珍,对大围的管理、保护和宣传不遗余力,被人们称为这座百年围楼的“管家”。他就是始兴县隘子镇的退休老人官桂根。

撩开大围神秘面纱“第一人”

始兴隘子满堂客家大围始建于清道光癸巳(1833年),竣工于咸丰十年(1860年),历时28年。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由中心围楼、上新围屋和下新围屋三个部分组成,共有大小房间777间,是民居建筑中“方围”系列的杰出代表,素有“岭南第一大围”、“粤北第一民宅”和“客家土宫殿”之美誉。

长期以来,满堂客家大围因地处偏远的始兴县隘子镇,一直“藏在深闺无人识”。1983年中国进行第一次文物普查,时任隘子镇文化站长的官桂根,敏锐地捕捉到这是宣传推介大围的难得良机,根据平日里对大围的了解,第一时间拟写了《隘子清代建筑———满堂大围》的书面材料上交始兴县文化局,详细地介绍了大围的占地面积、结构布局、地理位置等,引起了县文化局领导的重视,多次派人到满堂围普查核实。

官桂根是满堂官氏18世,他带着对先祖的崇敬心情,不但积极配合县文化局的专业人员对大围进行普查,还经常独自走进围楼,走访围楼里的老人,了解大围的建造历史。

在官桂根等一批热心人士的宣传推介下,大围的神秘面纱渐渐撩开。1985年起,各种媒体相继报道了满堂围。1992年秋,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叶选平亲笔为大围题写了“满堂客家大围”的匾额。1996年冬,满堂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官桂根想让世人知晓大围、关心大围、保护大围的第一桩心愿遂了。

义务解说娓娓道出大围故事

“听官主席的解说,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是来大围参观听过官桂根讲解的人的共同感受。

上世纪80年代中,官桂根调离文化站,任镇办主任,之后,又任过镇人大副主席等职。由于官桂根对大围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大凡有上级领导、大型团队来参观大围,官桂根都义不容辞地免费作解说介绍,久而久之,他也就成了大围的“代言人”和义务业余导游。

官桂根通晓始兴方言、粤语、普通话等语言,性格乐观豁达,语言风趣幽默,他向游客介绍大围时,既介绍大围的建筑特点、建筑风格等,又穿插许多有关大围的奇闻逸事、民间传说、风土人情,他娓娓道来,栩栩如生,使听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流连忘返。

2001年,官桂根从镇人大退居二线,本想好好地修身养性,但是随着大围知名度的提高,来大围的游客更多更频繁,官桂根也更忙碌,只要一个电话,他总是随叫随到,有求必应。

宣传大围伏案疾书出山授徒

“满堂客家大围,因其占地面积大、建筑规模大、房间数目多而名声远扬……”

翻开官桂根写于2005年12月初的一本手稿,发现字字句句写的都是满堂客家大围,这本万余字的手稿,记载着大围鲜为人知的史实和民间传说,是老人对大围20余年潜心研究的精华。

官桂根曾患过眼疾,双眼视力模糊,看电视、看书等专注太久会泪流不止。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围、关心大围,官桂根伏案一周,把自己对大围的所知所感倾诉于笔端。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他一边写作一边不停地抹拭眼泪,真可谓“满纸大围言,一把辛苦泪”。

2006年7月9日,满堂围修复工程动工,到2007年初修葺一新重新开放。目前,大围的开发也在进行中,兴建一座飞架黄水河的大桥,丰富大围内的“五福文化”,今年“十一”黄金周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海内外游客……

看着大围日新月异的变化,官桂根打心眼里高兴,虽然由于身体的原因,他已越来越少走进大围,但对大围的牵挂却与日俱增。2008年7月下旬的一天,官桂根接到隘子镇领导的电话,说想请他为该镇新招录的业余导游上培训课,官桂根一听马上答应。培训班上,官桂根饱含激情地把自己这些年来对大围的了解及解说经验和体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们,并给每个学员赠送了一本他著述的《满堂客家大围》。“我恨不得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全都告诉他们。今后,大围要靠这些年轻的一代去宣传推介了,大围的保护和开发也要靠他们,我相信大围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在有生之年,能为大围多做点事,官桂根感到很幸福、很温暖。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