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老城:见证400余年客家文化的传奇
【版次】第A05版 (文化周刊)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谢志诚 罗庆谷 文/图
编者按: 赣州历史文化悠久,拥有许多盛名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古城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何将城市建设与古城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有机结合,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唤醒大家对古城的保护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我们将陆续刊登我市相关县市古城的故事及其保护和发展情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
七街八巷,多少商贾因城获利,在此居住、流连;多少市井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在此发生、消散。漫步定南老城新建的古城商贸一条街,看腻了高楼大厦的双眼忽然被古色古香所吸引,在品味中,我们走进青衣巷、走进石板街、走进百姓家……
老城的历史不算悠久,400余年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大潮中不过是一朵浪花;老城的文化不算厚重,400余年于二千多年的宋城文化不过是涓涓细流;但老城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传奇的变迁却把这段客家历史和文化变得韵味深长!
充满传奇色彩的选址故事
莲塘古城坐落于定南县老城镇,为定南建县的县署,古城始建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历经了400余年的风风雨雨,是目前全国保护较好的明代古城之一。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充满了传奇色彩:在结构上,整座古城取向周正,头南尾北,形似一艘航船,中部略隆起,又似一锭“大元宝”;在布局上,古城城门布局奇特,只开三头城门;在选址上,就更为奇特,它是整个江西最靠省界的古县城,离广东仅有数百米。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江西、广东两省地界一直划分不清,于是,两省边界的定南、和平两县相互商议,以鸡鸣时开始起身,两人相遇处划为边界。谁知定南的县太爷贪睡,直到日上三竿才醒来,匆忙起身赶路,结果刚出衙门不过数百米,就遇上了和平的县太爷,致使老城成为中国少有的省际边界县城。这种民间自我解嘲式的传说终究是传说,为老城的历史更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
莲塘城的选址还有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相传在定南建署之前,郡守派了一班堪舆学者前往当地勘察,他们在定南境内跋山涉水半月有余,均未找到称心如意的地方。就在他们满身疲惫失望地走到与赣粤交界之际,眼前忽现一村庄,让人豁然开朗。只见村南面有条大河自西向东蜿蜒流淌,村内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西有三坑水由水西源源而入,从江下起左拐右弯,来水缓阔;东有犁头咀、鹰咀环绕,水口锁得极好;北有数百亩良田,背后雷公岌恰似太师椅的靠背;南面三台山活像案桌,正南面就是广东的山峰,似天然笔架。整村呈北高南低走向,前面河水自西向东更呈“玉带围腰”之势。“青龙蜿蜒,白虎驯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幸形神之毕聚,品格出乎万千”实为藏龙卧虎之地。更巧的是,午时天上突降阵雨,雨后一道长虹横跨南面天际,恰似绚丽的“大门”,于是他们便认定此地为县署天选之地,遂命人回报郡守。不久在村庄四周筑起城墙,因村中美池开满了嫣红似锦的莲花,莲叶青翠摇曳,遂取名为“莲塘”,衙门设在正中的“生龙口”。又因东面朝向望水东逝,遂将东门稍向北移,所以古城就只开了三座城门,东北方向开“迎阳门”,南开“丰阜门”,西开“宝成门”,城后西北间建了座北楼。
充满离奇色彩的沧桑变迁
选址的故事充满着传奇色彩,但后来实践证明了古人的目光独到。
在过去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安定祥和的环境无疑是政治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保证。400多年来,小小的莲塘城内商铺林立、物阜人丰,城内居民竟十之七八为外迁客属,小城内的百家姓居然多达80多姓,实在让人称奇!
虽然建县伊始,明朝为保江西南部边陲太平,在县署选址上费尽周折,并最终以上佳风水布局而择定莲塘,但莲塘城自建城以来,也面临着迁址之虞。据县志载:建县刚9年,都御史江一麟认为莲塘多瘴疠,不利官民,下令府道可考虑把县署迁至砂头,并委任知府戴记勘察,后来认为砂头与莲塘不相上下,不如照旧。而关于这段迁址的故事,民间却流传着另外一种版本。大意是说官方倾向在砂头另设县衙,莲塘人不同意,最后官府无奈,采取折中办法,即在两地取土称重,择土重者为署,最后莲塘人在称重过程中做了手脚,才保县署未迁。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定南民风日渐淳朴,社会日趋安定祥和,莲塘城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弊端逐渐显现,位置太偏南,于整个县的布局不合理。从清末至民国初年以来,几任主政者均想方设法欲北迁,但因城内家族势力太大,遭遇重重阻力,数次未果。1927年,城内发生一起黄、廖两姓械斗事件,却使县城成功实现了北迁。迁治后,下历称历市或新城,旧治莲塘城改称老城。
由一场宗族械斗引发的县城迁治的事件着实离奇,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城内由于商贾过多,民风刁蛮,导致迁治。而另据民间考证,数百年来黄、廖两姓虽偶有冲突,均未发生过大规模械斗,而这场械斗引发火焚县衙,着实让人琢磨,结合后来县城的成功北迁,于是当地民间也流传时任民国政府县长赖天球“暗迁县署”的说法。说是赖天球一手策划了黄、廖两姓械斗,并使人夜间焚衙,逃到下历巡防司后,改治也就名正言顺了。而同样让人称奇的是,县城现址跟350年前欲迁之所砂头实属同一区域范围。仿佛时光隧道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玩笑,历史变迁中的各种机缘巧合,读来不禁让人唏嘘感叹。
其实无论正史野史,都已成为历史,细细品味独有一番滋味。再看看如今定南县城舒筋壮骨般的大发展,不得不佩服前人的大智慧。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县城在1927年迁移后,也使莲塘古城避免了大量现代建筑的“伤害”,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成为了一座不可多得的明代古城。
时过境迁,400多年后,莲塘古城又先后两次见证了具有传奇色彩的重大历史事件:一是1995年11月16日,举世瞩目的京九铁路接轨仪式在老城镇举行,接轨点恰好就在古城左前方;2005年12月28日,赣粤高速全线开通,由粤入赣的第一站就在古城右上方,左右两条大动脉就像是一双有力的大臂膀拥抱着莲塘古城。
饱含文化魅力的客家古城
莲塘古城以县衙门前十字街为中轴线,共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整个街道布局呈“片”字形,布局十分严谨。石街、石桥、石塔以朴素的青灰色民居作为陪衬,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体。城内五井水源充足,楼宇通风透光,碉堡攻防兼备,功能布局合理,造型整齐美观;而城外则建有古桥、文昌阁和巽塔等主城附属建筑。不但体现了“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的客家择地文化,又包含了“山有来龙昂秀发,水须围抱作环形”的客家择向文化,还蕴含了“天人合一”的客家人文与哲学道理。
老城最与众不同的房屋是曾经的深宅大院,一个大门进去,里面房屋上百间,住着几十户人家,居民进出口的过道曲曲折折,从大门到最后一户居民家要走上近百米的路程,中间道路时窄时宽且岔口较多,陌生人走进去就犹如进了一个迷宫,让人感慨老城民居的设计匠心独具。而看上去规整精致的诸多府第大院,也忍不住让人幻想一下老城昔日的繁华。现如今,在东门街以及上黄街等街道中,还保存着一些较为完好,饱含客家风韵的明清古宅。据县文化馆的同志介绍,莲塘客家文化有着太多的历史积淀,内容丰富,深深烙印着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和重名节、讲孝道、善文教、守信誉的客家道义。
为了让莲塘古城重现往日生机,老城镇党委、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老圩改造为抓手,提出了重建老城文化古城设想,目前,第一期投入了260万元对南门街进行了街道复古改造,古城文化一条街初具雏形。充分利用城门、城墙、迎阳桥、巽塔等文化符号,重建文化古城。此外,还将重建宽3米、高4米、长约200多米的古城墙,重修城隍庙、关帝庙、黄家祠和廖家祠等文化节点,并对四口塘、更楼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观进行整治修复。这些客家元素不但见证着定南历史中光彩的一页,并将传承着定南曾有过的辉煌历史和文化经脉。
一座崭新的客家古城正在重新崛起,一幅尘封400余年的画卷正徐徐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