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南日报>  定南明远第围:客家围屋的奇葩

定南明远第围:客家围屋的奇葩

作者:李文娟叶熠斌郭华平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4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06版(文化)

【入库时间】20120820

【全文挂接】

【全文】

围屋,是一种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屋内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共同祖先的后裔。而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明远第围,则是集家、堡、祠、内院、门坪五者功能为一体的赣南客家围。历经风雨沧桑的定南明远第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独具特色的客家围屋奇葩,在赣南众多客家围屋中大放异彩。

■功能齐全的建筑瑰宝

明远第围位于定南县历市镇修建村西面的赣粤高速公路东侧,系该村谢氏先祖所建。围屋平面呈矩形,面阔62.85米,进深37.54米,占地面积2359.39平方米。围内对称主体建造,前后分三进三厅两井,上厅有龛盒、祭台,可容四台酒席,中厅可摆六桌之位,下厅可设四席有余。中厅、上厅内有木质结构柱10根,其木质结构柱下座鼓形雕刻石墩,上顶吉祥花纹轩梁,雕梁画栋,宏伟壮观;天井两侧厢房木质结构屏门六开,阴雕阳刻各种吉祥纹样,镏金飞彩,文化艺术内涵极其丰富,选料、做工精致,艺术典雅。三进三厅两井左右两侧共构筑住房168间,可住居民200多人;围内建筑结构左右对称,廊道四通八达、采光科学、排水讲究、四季冬暖夏凉,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理想住所。

明远第围建筑,整座围屋坐西朝东,后靠“五马归巢,七彩飞舞”青山龙脉,左右沙山屏立周密,夏避西晒、冬挡西北寒风;大门朝向开阔广远,门前一池塘,近有溪水环绕,明堂内良田百亩,远为四案笔架峰,极目处阳峰凸起,可谓旭日东升、日灿庭辉方位格局,深刻揭示了围屋建造者重文求贵、丰财兴丁的美好祈愿。明远第围的建筑布局、文化内涵、木雕艺术特点与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科学实用价值、客家人文历史考古价值和赣南客家风水文化传承价值。

■独一无二的防御体系

一直致力于赣南围屋研究的定南民俗专家廖汉贤认为,围屋的最大特点是“防御性”。而明远第围完善的防御体系、固若金汤的结构,令人感到一种威慑力。

对明远第围有多年研究的定南县文化馆馆长龙翠峰介绍说,在赣南,方形围屋多建有四座炮楼,而明远第围内却建有六座炮楼。其中,正立面大门两边分布四座炮楼,三层9.2米高,后立面左右分布两座炮楼,三层8.46米高。这种六炮楼的建筑形式在赣南500多座客家围屋中绝无仅有,值此一座。此外,围屋第二层、第三层所有的外窗均为葫芦形和内大外小的一字形枪眼,围屋仅辟前栋一扇大门,两侧各有两扇小门,更凸显了这座围屋极强的防御功能,是赣南围屋仅有的防守最周密,形式最独特的客家方围。

六座炮楼已经让人感叹它防御功能的强大了,而据考证,明远第围本来应该是座有八个炮楼的大围屋。明远第围至少经过了三个阶段才完成的。首次建造的是围屋核心部分,即中间四个炮楼围合的那部分规整的建筑,建造时间是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后来因人口或防卫的需要,又增建了北边的横屋和前角炮楼,这个建筑时间,据围内老人回忆是1944年;由于财力的问题,又停止了几年,但老人肯定地说是在新中国成立前,才勉强建起南边的横屋与前角炮楼,于是,便形成了一座前面有四个炮楼,后面只有两个炮楼的围屋。从建筑与访问情况看,都可说明,由于后续财力不足,这座围屋是勉强建成但最终未能完成后面两角炮楼建设的围屋,按规整布局,它应该是座有八个炮楼的大围屋。

■显山露水的围屋奇葩

多年前,当龙南关西新围和定南虎形围都声名鹊起的时候,明远第围却还是“养在深闺无人识”。

为了让明远第围重新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近些年来,定南加大了对它的保护和开发。成立了明远第围保护开发领导小组,组织专家收集围屋的资料,编撰了《定南明远第围资料汇编》,财政每年拨出经费对围屋进行修缮,累计拨款400万元。为了还原真实面目,定南还特地邀请了国内著名的古建筑维修方案专家万幼楠先生制定了关于明远第围的维修方案,对明远第围进行全面的维修工作,主要包括炮楼部分、厅堂部分、大门、棂星门、石窗及周边环境的整治、绿化。

经过修缮和保护,明远第围终于修新如旧,散发出它本有的、夺目的光彩。让世人见识了一座别具一格的围屋。2011年2月,明远第围作为赣州市20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之一入选江西省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它独特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每逢节假日,到围屋旅游、参观、探究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每年在万人次以上。明远第围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格和别具一格的防御体系,吸引了众多的媒体前来参观。去年年底,香港卫视“走进生态定南”采访团来到定南进行采访,特地到明远第围采风,用真实、细腻的镜头向境内外观众介绍了一个淳朴却瑰丽的赣南建筑奇葩。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