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追述客家先民的一部史话

追述客家先民的一部史话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8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3版:视听

【入库时间】20140910

【全文挂接】

【全文】

蔡登秋

电视剧《大南迁》,以唐代末年黄巢起义为时代背景,讲述了监察御史利中汉因洛阳查处盐税大案,招致满门抄斩,利中汉夫人利嫂被迫携带家眷跟随流民南迁和葛藤凹生活的一段史话。客家先民翻越武夷山,来到安静祥和的小山村葛藤凹,客家人与山民(畲族)在此交融与斗争,共建丰足自主桃花源式的生活。电视剧围绕着多条线索而展开,主线是利嫂率领的客家人南迁,以及在葛藤凹与山民交融的过程;还有多条副线:一是围绕着利中汉在长安朝廷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地方政府无赖县令田有苗谋犯葛藤凹的故事;二是爱情故事,其中以洛生与十七娘的爱情故事为中心轴,同时夹杂着小妹与长男、万一郎的三角爱情故事;三是过猛听信宦官田令孜谗言而寻仇的故事。故事结构纵横交错,情节纷繁复杂,交替叙事中阐释了唐代末年客家先民南迁的血泪史。

全剧共32集,主要情节集中在3个场景中直叙式展开:一个是长安朝廷,讲述监察御史忠臣利中汉为官沉浮起落的一生,青壮年时为查洛阳盐税大案,却受到在朝廷一手遮天权臣田令孜的陷害而身陷囵圄,与唐僖宗李儇打赌赢得性命,后受皇命修史,封建清官忠臣的形象生动感人,与之对比的反面人物田令孜和田有苗等,俨然为中饱私囊、鱼肉百姓的奸佞小人形象;二是南迁路上,集中反映了客家先民南迁颠沛流离、生离死别的艰难过程,以鄱阳湖畔和武夷山为主要场景,最终在黄巢的指引下,走出武夷大山来到了葛藤凹,突出了利嫂与耿叔等流民们果敢、刚毅与坚韧的个性;三是葛藤凹,客家先民与畲族百姓在此共创家园,汇集了剧中大部分的人物:利嫂、利洛生、耿叔、雷大郎、兰玄郎、十七娘、利小妹、万一郎、长男、过猛、田有苗等主人公,演绎着客家人与山民融合中的恩怨、过猛与利家的仇结、利洛生与十七娘的爱情、田有苗为了伍芳梅结怨于葛藤凹和汉畲百姓共同保卫家乡的英雄史话。

电视剧的核心内容发生于葛藤凹,这里是一片田园牧歌式的桃花源,是接纳南迁汉民的寻梦家园,客家人与山民在此杂居相处,交融结合,自然朴素,恬淡安详,演绎了客家人与山民丰富多姿的传统民俗。畲民的龙麒图腾习俗,引出了利洛生误杀二犬而被流放无人山,反映了畲族山民的信天、信地、信神灵的自然崇拜习俗;挂葛藤习俗引出了黄巢与葛藤凹挂葛藤的故事,留下了客家人端阳节挂葛藤的独特习俗;客家人吃擂茶习俗引出了利嫂与山民畲人的融洽关系,影射出畲汉一家自然朴素的民风;住房习俗引出耿叔策划率领葛藤凹百姓修建客家大土堡故事,启示了中原建筑向客家建筑渐变的过程;山民不税习俗引出了葛藤凹富足安逸的生活,反映了南方少族民族自然的生存状态;客家人崇敬先人习俗引出耿叔到武夷山背回路上病死流民骨骸,隐喻了客家人的二次葬习俗。如此众多的生活习俗给电视剧带来浑厚的文化蕴含,浸润了客家民系在形成过程中文化来源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偏安一隅的葛藤凹虽为剧中虚构的村落,却明显隐喻客家先民南迁寻觅桃花源式生活的夙愿,在实现寻梦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困难与磨难,展示了客家先民坚韧的个性。他们来到了梦中大石壁,葛藤凹其实就是折射的石壁前身。石壁作为客家先民南迁集散地,作为客家民系的衍生地,作者以葛藤凹来构图,构画出的客家民系在此形成过程中生活场景,印证着石壁成为后来客家人朝圣的中心,成为后来客家民系形成的总祖地,以电视剧的方式进行了形象的历史还原,这才是作者在本剧中的终极用意。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