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东江时报>  埔梓围:没大门的客家围屋

埔梓围:没大门的客家围屋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13版(异军突起)

【入库时间】20120310

【全文挂接】

【全文】

老屋虽颓败,但空间架构仍清晰可见。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方炳徐 摄

 老屋虽颓败,但空间架构仍清晰可见。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方炳徐 摄

 刻有“为王者后,作圣人师”对联的斗坊门是围屋的惟一通道。

  刻有“为王者后,作圣人师”对联的斗坊门是围屋的惟一通道。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侯县军 龙生财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秋长有着200多座历史悠久的客家围屋,其中会龙楼、会水楼、碧滟楼等一批保存完好的大型客家围屋已为广大市民所熟悉。早在“惠州边界行”采访小组抵达秋长街道之前,深谙秋长历史文化的叶伟生老人给我们推荐了位于维布村的埔梓围,因为这是明朝参将、反清将领李万荣的故居。

  460年的老屋

  与一般的客家围屋不同,埔梓围没有大门,只在东面开了一个客家建筑中极为常见的斗坊门。

  我们从淡水出发,在新秋公路维布村路口处左转,不多久就来到被当地人称为布仔老围的埔梓围。埔梓围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建筑面积达2670平方米,460年的岁月冲刷褪尽老屋繁华。与一般的客家围屋不同,埔梓围没有大门,只在东面开了一个客家建筑中极为常见的斗坊门。若不是斗坊门上刻有“为王者后,作圣人师”的对联,绝对不会有人想到这就是一座客家围屋的“大门”,而且是围屋的惟一通道。

  进入埔梓围,不难发现老屋已呈颓败之势。正厅的正对面,是一处开阔的地坪。按照客家围屋的建筑原理,与正厅正对的应是天井、天街和大门。如今,不仅没有了天井和天街,大门更被一堵厚厚的墙取而代之。

  祠堂两边是已成为残垣败瓦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的外墙大多数由黄泥砖砌成,不比夯土墙结实,但墙脚还是由块石干砌,故在经过400多年之后,仍留有痕迹。

  埔梓围的围墙高达5米,大部分已经被藤类植物所遮掩,惟独当年的枪眼颇为醒目。这些围墙是客家围屋中典型的夯土墙,里面掺进了纸浆、黄糖等,有着极强的抵抗力和牵引力。但记者发现,埔梓围北面有大段围墙已经坍塌,有可能是后人扩建新房时所毁。

  没有大门的传说

  开基祖李景新在十五世纪末期,从韶关来到秋长,在建造新屋时得罪了请来看屋的风水先生,因此埔梓围才没了大门。

  埔梓围为什么没有在正厅正对方向开大门,而是在围屋东边造了个斗坊门,这其中有个历史典故。据埔梓围故老相传,开基祖李景新在十五世纪末期,从韶关来到秋长,在建造新屋时得罪了请来看屋的风水先生,因此埔梓围才没了大门。

  据传,李景新到达秋长,请一个风水先生帮忙勘查了一块宝地后,为避免筑屋时出现纰漏,还专门雇请这个风水先生天天监督工匠建造房屋。但其在监工时经常偷空暗窥身边女子的容貌,被一个做工的妇女发现讥讽为咸湿佬。风水先生脸上无光,一气之下不告而别。李景新追上风水先生赔礼道歉,但这个风水先生自觉理亏不愿再担当埔梓围的监工,只是告诉李景新,埔梓围的大门只要建在他刚才坐的那个位置正对方向就不会有大碍。

  李景新赶快回到埔梓围工地,但发现风水先生坐的凳子已经被做工的工人拿开了,再回头找风水先生,已经远去。李景新怕坏了风水,不敢乱建大门,便在围屋东边造了个斗坊门作为围屋“大门”供人出入,但规格明显比其他围屋大门小很多。

  更为神奇的是,李景新的第七代孙——— 李万荣,因不信这个邪,打算在埔梓围正式建一个正对祠堂方向的大门,但遭到埔梓围内其他人的强烈反对。李万荣执意为之,但在建大门之前,一次骑马外出回埔梓围,不巧在围屋前一小桥上坠马摔成重伤,最后病亡。奇怪的是,七个儿子没有一个生有后代,惟一的女儿也当了尼姑。

  李万荣的反清生涯

  明末清初时,清军打到岭南一带,李万荣以舞狮为名组织民间武艺团体,联合其他抗清团体积极从事反清复明活动。

  埔梓围关于李万荣的传说相当离奇,其实可信程度相当低。如果能够了解李万荣生平的话,或许会拨开历史迷雾,找到背后的真相。

  据埔梓围李氏家谱记载,李万荣生于1601年,家境殷实,在当地有不小的号召力。明末清初时,清军打到岭南一带,李万荣以舞狮为名组织民间武艺团体,联合其他抗清团体积极从事反清复明活动。

  清顺治三年(1646),李万荣联合粤东地区的反清复明壮士,攻占了惠州城。同年,李万荣所在的义军又被清提督李成栋赶出惠州,李万荣逃到香港收集剩余力量继续反清复明,后归于张家玉部下。张家玉是岭南著名反清将领,据守东莞道滘、西乡时曾屡次大败清军,使清军损失上万兵卒。因此清军将道滘、西乡称之为“鬼门关”。

  然而,清军第三次进攻西乡,张家玉战败,不久后战死于增城。据史料记载,西乡战败后,张家玉转战博罗、龙门等县,参将李万荣则率领部队转移到东莞。当年9月,清兵追剿,李万荣仅与贴身士卒100多人逃脱,进入新安县(今深圳)山地隐藏。这时恰好有一伙造反农民攻破了大鹏所城,抢劫一番后即离开,李万荣因此乘虚而入,不费一兵一卒就得了一座城池。

  有险可守的李万荣让清军如芒刺在背,多次围剿均无功而返。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清朝总兵黄应杰率重兵包围大鹏所城和大鹏山,这才消灭了这支坚持到最后的广东义军。

  李万荣在这次围剿中何去何从有传言说他逃到深圳七娘山,最终与士卒一同自刎于湖边。而据清康熙年《新安县志》记载,李万荣在大鹏所城坚守了三个月,弹尽粮绝,最后遇上清廷安抚,就投降做了清朝的军官。

  “无后”的缘由

  听闻李万荣已死,他的后代更怕清廷重算李万荣反清复明的旧账,遂相继离开秋长,移居他处,如今家居何方已不得而知。

  在深圳历史中,李万荣据守大鹏所城时有些不光彩的污点。原来,李万荣虽有城池可守,但是开荒垦地仍不能满足军队的生活需求。为维持生计,他的士兵开始拿着兵器抢掠村民的食物,并逐渐被当地村民称为“土匪”。

  李万荣及其部下沦为土匪后,他的后人担心被官府抓为人质,遂隐名埋姓,四处流浪。后听闻李万荣已死,他的后代更怕清廷重算李万荣反清复明的旧账,遂相继离开秋长,移居他处,如今家居何方已不得而知。这也就解释了为何有“李万荣无后”的传说。

  如今,住在埔梓围里的人,已经全是在附近打工的外来工。他们日复一日地从刻有“为王者后,作圣人师”对联的斗坊门中经过,但是从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一位来自河南的外来工说,他们只知道这是布仔老围,老房都快塌了,租金比一般的出租屋要便宜些。

  尽管埔梓围已经落败,李姓族人早就先后搬了出来,散落在埔梓围周边建楼落居,但是每逢重阳,他们都会回到埔梓围内的祠堂里祭祖。

  备注:更多“惠州边界行”内容请登录《今日惠州网》(http://www.huizhou.cn/zt2011/bjx/)浏览。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