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最美客家妹”更应反思自我
【版次】第4版: 民生·时评
【入库时间】20140410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报道,梅城60岁的詹伯近日骑摩托回家时,不小心摔倒在路上昏了过去。危急时刻,路过的20岁梅州女孩邓佳莹毫不犹豫地扶起老人,并帮老人联系家人。面对记者的采访,女孩却表示“这只是件很小的事情,举手之劳罢了”,认为没必要报道,甚至不愿意告知姓名。
邓佳莹敢于扶别人之不敢扶,让人感动;而其对于“举手之劳”的淡定,更让人钦佩。她将内化于心的道德外化于行,为世间更添一份正能量,体现出“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堪称“最美客家妹”!
反观与此相对的一个现实,面对摔倒的老人,许多人选择了“不敢扶”,并堂而皇之拿“彭宇案”来作为不敢伸出援手的理由和原因。确实,彭宇案真切地发生在我们眼前,刺痛了我们敏感的“道德神经”。谁能承受做好事反被“倒打一耙”的憋屈?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情毕竟是少数,多数人对帮助自己的人都心存感激,这是不争的事实。可“以后还有谁敢做好事?”却在一次次的冷漠围观中被无限地放大了,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已经到了一遇到类似事件,便以此为理由和原因为己辩解的严重程度。更加悲哀的是,有些人还对此表示“理解”。世道人心滑落如此,我们每个人既是受害者,也有无可推卸的责任。
“欲挽人心,先救世道”。在冷漠围观上,先救的应该是人心。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险境,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跌倒无人扶起“老人”。如果我们总是用“并不是自己冷漠,只是害怕承担责任”来解释自己冷漠的合理性,为自己的冷漠行为开脱,最终只会成为社会冷漠的牺牲品。一个颠扑不破的定律是,爱心围观者越多,冷漠围观者就越少。正是因此,“最美客家妹”邓佳莹值得我们每个人尊重和学习,但我们也更应反思:我能做到吗?我为什么做不到?我怎样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