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

客家学的奠基人——罗香林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9版:文化公园

【入库时间】20140310

【全文挂接】

【全文】

罗香林(1906~1978年),兴宁县宁新镇水楼下石陂窝人,是第一位系统研究客家问题的中国学者,被学术界誉为客家问题专家。

罗香林民国15年(1926年)考取清华大学史学系,先后从王国维、梁启超、朱希祖、陈寅恪、顾颉刚及美国人韩廷敦等诸名儒治史学,大学毕业后,留校入研究院专治唐史与百越源流问题。翌年春,兼读燕京大学研究院。获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赴华南考察民间问题及客家源流,获第一手资料甚多。

返京后,在清华、燕京两校上课。民国21年(1932年)接广州中山大学聘约,任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次年春,改任中山大学副教授,兼学校《文史研究所月刊》编辑。年末,整理其历年来收集之客家史料,撰写和出版《客家研究导论》。后来又撰《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编》、《客家迁移及分布地图》,进一步探讨客家源流、转徙与具体分布诸问题。

民国23年(1934年)秋,他辞去中山大学各职,执教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兼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审核事宜。次年9月,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

两年后返粤,任广州中山图书馆馆长。在整理馆藏书籍时,发现林凤超著《坤甸历史》与《兰芳公司年册》,始知梅县石扇人罗芳伯在西婆罗洲所建大总制,实为共和国政体。罗香林认为如此富有开拓精神又具有先进思想之客家人,实应撰专书志之,乃著《西婆罗洲罗芳伯所建共和国考》一书。这一大总制为共和国政体,始为世人所知。

民国29年(1940年)春,罗香林赴重庆任国民党中央专门委员,筹划学术会议及开展经常性学术研究工作,完成《唐代文化史》出版。年末,回粤北乳源中大文学院授课。次年9月,中大由云南迁返粤北。罗香林曾率领文科研究所部分研究员,先抵桂林考察文物古迹,于桂林西山观音峰发现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阿闷佛造象及其有关石刻。嗣后又在广州将光孝寺内所见前代遗迹如经典译述、高僧往来、铁塔、佛象,以及现在仍然生长良好之柯勒树与菩提树结合起来,潜心研究。发现由海道传入两粤之佛教,无论其所演宗派及艺术发展,皆与西域传入者有其不同系统与独特地位,并由此而察知其与中印海上交通发达之关系。他特将研究成果写成《唐代之光孝寺及桂林摩崖佛像》专著,深为佛教界及日本史学家所推重。

抗日胜利后,广东省政府改组,罗香林出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创办 《广东建设研究》季刊。次年初,倡议设立广东文献馆。不久,他辞卸广东省政府委员及所兼各职,专任中山大学教授。后来又出任香港《星岛日报》、《文史副刊》主编兼广州文化大学研究所史学部主任。1949年6月辞职,举家移居香港,先后在香港文化专科学校、广大书院、新亚书院,官立汉文夜校及香港大学任教。

1956年秋至1963年底,先后被邀赴欧洲、日本、美洲、台湾等地作学术演讲并进行考察,对汉学、史学研究影响巨大。

1965年10月,发表其香港大学中文系系列讲座资料,他用英语发表题为《中国族谱研究》演讲。这是他首创的研究课题,可说是继甲骨学之后,又一新学科领域。(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