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商报>  铁笔如椽绘客家生活

铁笔如椽绘客家生活

作者:田泳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C02版(鉴藏周刊)

【入库时间】20130930

【全文挂接】

【全文】

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罗映球创作于1939年的作品《革命军校》。

罗映球版画作品《精心操作》,创作于1937年。

中国美术馆举办“罗映球版画艺术展”,图为罗映球创作于1962年的作品《能挑重担》。 (图片均由中国美术馆提供)

深圳商报驻京记者 田泳

“铁笔如椽——罗映球版画艺术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首次向公众集中展示了这位自新兴木刻运动走来的杰出木刻家从艺七十余载的艺术成果和卓越贡献。此次在中国美术馆3、5、7号展厅展出的200余件版画作品是罗映球七十年刀版岁月的精简与概括,同时展出的还有他的木刻原版、木刻工具以及创作手稿等实物和文献资料。

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委宣传部、梅州市委、梅州市政府共同主办,广东省美术家协会、肇庆学院、兴宁市委、兴宁市政府协办。在罗映球百年诞辰之际,亲属将家中所藏罗映球的180幅版画作品和23件木刻原版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中不仅有其早年《精心操作》、《科学至上》等孤版版画,也有后期以“遁刻法”所作《待运》、《春风吹绿客家村》等作,其中不乏绝版套色作品。这些作品将汇入中国美术馆馆藏版画作品序列,作为广东地区新兴木刻运动以来版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记录。

罗映球(1914~2006),广东兴宁人,是广东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人物。上世纪30年代受同乡罗清桢、张慧等人影响,走上木刻之路。罗映球第一次发表作品是在《大公报》,其中《失业者》是反映旧社会工人失业自杀的。抗战爆发后,更以版画作为宣传利器,作品中凝练了跌宕起伏的战争岁月。新中国成立后,罗映球迎来了个人创作的第一个高峰。1955年,一幅《把青春献给农庄》成为罗映球当时的心灵写照。

改革开放后,罗映球在创作上更是进入了又一盛期。创作了大量以客家乡村生活为题材的版画作品,真诚地描绘着粤东岭南的地方韵味和客家村落,作品显示出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对此,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特别评价说:“虽然他仍立足家乡,脚踏乡土,但他的创作思想迈向了创新的时代,艺术视野更加开阔,在‘版画山水’这个课题上大胆探索,志趣高昂,将中国画的山水意境与套色水印木刻技巧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大批‘大景版画’,甚至别开生面地创作了《嘉应风光》、《百牛图》等长卷版画,为中国当代版画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别具情采的鸿篇巨制。”

罗映球后期的版画技法更为成熟,刀法更加细腻,画面于茂朴中又见蕴奇,具有鲜明的乡土版画风格。更自创有“遁刻法”。据罗映球先生自述,这种常用于油印套色版画中的一版多印、复刻叠印的特殊技法,“省料又省时,更有一种特殊的效果”,亦可用于水印技法中。1991年,罗映球获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评选的新兴版画贡献奖。

据介绍,他一生曾创了几个“世界之最”,一从事版画艺术创作时间最长,70年刀耕不辍;二版画艺术创作作品最多,达1000多幅;三篇幅最长,《百牛图》、《嘉应风光》都是10.8米的长卷。

罗映球一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深受鲁迅先生“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这句话的影响。他的《百牛图》画了130头形态各异的牛。据介绍,当时他已七十多岁高龄,还一头扎进牛群中仔细观察,并历时三个月手不释刀,创作而成。

对于此次中国美术馆举办“铁笔如椽——罗映球版画艺术展”,范迪安曾特别提到,“随着对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的视野不断深入,一些原本研究不够、认识不足的美术家踪迹得到学术的重视,让人看到他们在平凡的人生中创造的不平凡业绩,也看到他们的艺术与中国美术现代进程的关系,由此不断丰富对20世纪中国美术整体状况的认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