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深圳商报>  客家学的奠基者罗香林

客家学的奠基者罗香林

作者:夏和顺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27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C05版(人物周刊)

【入库时间】20130530

【全文挂接】

【全文】

?罗香林 (资料图片)

深圳商报记者 夏和顺

当今客家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现代客家文化的研究肇始于罗香林(1906年—1978年)先生。

深圳学者杨宏海曾致力于客家文化的研究,他现在又是深圳杨宏海客家文化与艺术工作室的领头人,他与记者谈起罗香林,兴致盎然。他说,罗香林是客家学的奠基人,我们今天研究客家文化,无法绕开罗香林教授。罗香林还是著名历史学家,学问宏富,著作等身,他是广东和客家人的骄傲。

立志以史学为终身职志

罗香林1906年出生于广东兴宁,他的父亲罗师杨是当地名儒,长于诗词史学,著有《希山丛书》八卷。

罗香林幼承家学,更承继了父亲的爱国爱乡之情。1926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最初学的是经济学,几个月后,爱文嗜史的他自作主张转入历史系,并写信告知父亲,并立志以史学为终身职志,其此生之愿,在于“中华文化的发扬,民族道德的流传”。罗香林后来自号乙堂,正是因为四库中乙部即为“史部”。

罗香林正好赶上了清华的人文鼎盛时期。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吴宓为主任,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相继被聘为研究院导师,这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罗香林虽然未读过清华国学院,但还是受到了他们的亲炙。罗香林与陈寅恪更是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师友关系。1931年,罗父师杨去世,陈寅恪寄送的挽联曰:“惜公抱经世才而未竟其用,有子治专门学能不负所期。”这对悲痛中的罗香林是安慰,也是莫大鼓励。

病床上收集《粤东之风》

对客家学的关注与研究贯穿了罗香林的一生。早在1926年,罗香林刚入清华大学不久,即因腿疾暂时返回家乡兴宁养病。在病床上,他每日听护士哼唱客家歌谣,对家乡的这一文化背景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四处找人教唱客家歌谣,还撰写启事广泛征集。正因为这一场病,他编成了一本歌谣集,名为《粤东之风》,1928年由东方文化供应社出版。这本书至今仍被认为是客家民谣的集大成之作。

1930年夏天,罗香林于大学毕业前夕撰写了有关客家源流的论文,送给陈寅恪审阅,陈寅恪批示:“家谱内,多有材料,须再考查。”陈寅恪祖籍江西修水,也是客家人,他从自己家族及乡邻的迁徙历史中,洞察族谱中有反映客家源流的材料值得发掘。罗香林接受陈寅恪的指教,决定从族谱入手,扩大史料征集范围。他于1930年冬通过广东各大报纸上刊登《征集客家史料启事》,广泛征集族谱。

开创客家学首创民系说

经过一年多的征集,罗香林搜集到大量族谱,他把所搜集到的族谱资料,汇编为一部长编性的资料,题目就叫做《客家史料汇编》。这部汇编由于种种原因,直到30多年后才正式出版。该书“本篇”名为“族谱中之客家源流”,共搜集从全国征集来的族谱40部。

罗香林在研究客家学时,综合运用了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各种方法。1933年1月,罗香林顺利获得燕京哈佛学社资助,并接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之托,与协和大学解剖学副教授史蒂芬生博士同行,专程到南方作民族调查。考察至6月结束,历时4个月之久。他俩赴曲江,游南华寺,考察六祖慧能遗迹,再溯湞水,至始兴、南雄,出珠玑巷,登大庾岭。回广州后,又东游惠州丰湖。通过这次调查,罗香林写成《华南民族调查报告》。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调查为他写作《客家研究导论》打下了坚实的田野调查基础。

1933年,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由希山书藏出版。朱希祖、吴康分别为之作序,并给予极高评价。全书25万字,运用大量谱牒、史书等资料,详细论述了客家“为中原衣冠旧族”、“为避战乱迁居南方”、“历经五次大迁移”等观点,对客家的源流、分布、语言、特性作了全面阐释。在这部客家学的奠基之作中,罗香林首创了“民系说”。他认为,由于自然环境、外族关系、内部演化等原因,常会导致一个民族分化为不同民系。而客家,正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

如今,客家学已成显学,罗香林则被公认为奠基者。他的主要观点,至今仍被后世沿用。

为广东图书文献事业作贡献

1932年,罗香林南归后,应邹鲁校长之聘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兼广东通志馆纂修。

1936年,罗香林任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馆长兼中山大学教授。上任伊始,罗香林一方面组织购入大批文献,一方面向社会广征珍贵图书。随后,他又组织编印图书目录、汇编专业史料、校注珍本文籍、筹建广东文献陈列室,并与馆中同仁创办《广州学报》季刊与《书林》半月刊。罗香林为丰富馆藏、整理文献、交流学术和传播文化作出了巨大努力。广州市立中山大学图书馆后来并入省立中山图书馆,为纪念罗香林,2009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编辑出版了《罗香林论学书札》。

1937年8月,日寇疯狂轰炸广州。罗香林与同事紧急挑选了馆藏善本和贵重图籍5万余册,将其疏散至广州市郊。此时,罗香林的妻子已身怀六甲,他将妻子送回老家避难,自己仍返回广州,继续抢救珍贵古籍。

翌年10月,日寇在广东大亚湾登陆,罗香林将这批珍贵的图书由水路送往广西桂平。不久,桂平危急,屡遭敌机扫射轰炸,罗香林又连夜将图书迁至石龙镇安放。这批幸免于战火的图籍如今珍藏在华南师范大学文献馆内,它们也记录了罗香林对中国文化的赤诚之心。

广州沦陷后,罗香林随中山大学西迁云南澂江,国难当头,罗香林于逃难之际仍著述不断。在此期间,他先后出版了《攘倭先烈传》、《颜师古年谱》、《唐代桂林西域人摩崖题刻考》、《中夏系统中之百越》、《历史之认识》等著作。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罗香林来说,读书与走路皆学问。1940年,他在桂林西山观音峰上发现了唐代摩崖佛像及有关石刻,这一发现为他后来研究佛教从印度循海道传入越南与两粤提供了重要资料,先生著成《唐代之光孝寺》与《桂林摩崖佛像》。

1951年,罗香林任香港大学文学院教授。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