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试论如何弘扬客家耕读精神

试论如何弘扬客家耕读精神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9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3版(理论与实践)

【入库时间】20130930

【全文挂接】

【全文】

连允东

追溯宁化客家历史可知,宁化客家人历来看重“耕读传家”,坚守“耕读”传统。由于崇尚耕读传家,崇文重教,自强不息,自唐代至清代人才辈出,文化名人灿若星辰,宁化也因此被誉为“文人之乡”。但当代虽也出了一些人才,而“耕读传家”风气却有所淡化。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时代环境的变化,也有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异,但更重要的是“耕读”精神的淡化抑或缺失。

笔者认为,时代在发展,需要更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作为客家后裔的当代人为适应时代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理应继承和发扬客家祖先留下的“耕读传家”的好传统,让这宝贵的“耕读精神”代代相传。那么如何弘扬客家耕读精神呢?我认为应采取以下四条对策措施。

一强化耕读观念,倡导勤学正气。当今学风不浓的主因是“耕读”精神的淡化或缺失。据调查,民众对宁化客家先民的“耕读传家”知之甚少。我们知道思想观念是影响和指导人的行为的。因此,要在全社会倡导勤读好学的正气就必须从强化“耕读”观念入手。有了正确牢固的“耕读”观念,形成勤学好读的正气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首先,要准确全面理解“耕读传家”精神。本文开头就阐述了“耕读”,细想可知,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是客家先民留下的众多人文特征之一。“耕读”成为确保族群繁衍壮大的自觉选择,成为客家民系的传家法宝。历史上宁化客家先民的各个家族,特别重视对后代进行传统道德和文化教育。清嘉庆年间客家学者徐旭曾说:“客人以耕读为本,家虽贫也必令其子读书。”客家先民把读书学习视作与耕田种地同等重要的一件大事。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客家民系因为特别注重考取功名而“耕读传家”,“学而优则仕”,“仕”只是“传家”的手段之一,但它不是目的。要明确客家后裔考取功名读书做官的比例较其他民系更高,是“耕读传家”的结果。客家先民“耕读传家”的初因是基于“读书志在圣贤”的传统观念。读书不能等同于学习做官为宦,而且还包括学习为人处事。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耕读”宣传教育。可组织一些客家研究专家、学者进行“耕读传家”专题讲座。讲座重点应围绕“耕读”主题,列举宁化历史上勤奋好学、读书成才的伍正已、张显宗、郑文宝、李世熊、黄慎、伊秉绶等名人的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讲座。深入到乡(镇)、村、学校等场所,组织干部、群众、学生听讲座,让社会各阶层的听众知道什么是耕读精神及怎样弘扬这种精神。同时,建议县里组织编演“耕读”为主题的文艺专题节目。由宣传部、文体局、文联、客家办等相关单位牵头组织文艺人员编一些有关的故事、小剧、歌舞、相声等节目,深入到乡、村、校进行巡回演出,让广大客家后裔在看戏的愉悦中接受“耕读”教育,让耕读观念深入人心。还可配合广播、电视、书刊等媒体进行耕读宣传。多措并举,让客家先民的耕读精神植入客家后裔心中,潜移默化,慢慢就会在全社会树立起勤奋读书的正气。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读书氛围。因为时下耕读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加上当今电视、电脑等媒体网络的发达,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所以真正认真读纸质书籍的人寥寥无几,导致社会上读书的人少了,读书气氛淡了。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来浓厚读书氛围。我想从三方面来加大宣传力度:一是搜集整理宁化历史上耕读传家的典型人物,特别是读书有成的典型名人事迹强化宣传。采取多种方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有线电视台和电脑网络“中国宁化在线”都要开辟《客家耕读》栏目;《宁化文艺》、《客家魂》等县级刊物也要设立相关栏目,刊发有关“耕读”文艺作品进行宣传。二是举办读书成功的客家名人事迹展览。组织文学、书法、美术、摄影等文艺人才收集伍正已、郑文宝、张显宗、李世熊、黄慎、雷鋐、伊秉绶等古代客家名人及现、当代刻苦读书,奋发有为的素材进行文艺创作。用故事、图片等形式形象具体展现出名人苦读有成的“耕读”风貌,让受众有兴趣去阅览、感知和接受“耕读”观念。展览可在县博物馆、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及客家公祠集中展出。还可以深入乡、村、学校进行巡回展出,展览受众面尽量扩大,让更多的人接受其教育。三是由宣传、文化等有关部门牵头组织人员收集编写通俗易懂、简明有趣的《客家名人读书故事》、《客家劝学谚语》等普及读物及制作相关音像制品。收集编写读物,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资料,要收集一些新的内容,增强可读性。把这些宣传品发送到机关、乡、村、学校,让干部、群众、学生都有兴趣去读、去看、去听,让广大民众知晓、接受。采取上述办法来加大“耕读”宣传力度,让广大民众接受耕读思想,从而浓厚全社会读书上进的氛围。

三设立奖学制度,重奖读书典范。细究宁化客家先民能坚守“耕读传家”,人才辈出的原因,有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社会(宗族)通过设立学田、义塾田、学仓、学塘、学店等方法来激励家族子弟奋发读书。宁化客家先民宗族观念很强,素有敬宗睦族,显亲扬名,光前裕后的思想意识。族有族规,有族产、学田,奖励、资助办学和读书,这样既提高了本族整体文化素质,又推动了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涌现。我翻阅过宁化客家一些姓氏族谱,发现大都有学田励学,为贫家子弟的读书提供了物质条件的保证。如《池氏族谱》载:“御制有曰:‘从今不薄读书人’,况宗族乎!自后,凡入泮者,众公太及本房公太,各贺银叁两;补廪者,各贺银贰两;出贡拔贡者,各贺银捌两;中举者,各贺银叁拾两;中鼎甲者,各贺银伍拾两。永为定例”。这种举全族之力来资助读书人的励学办法启示我们要设立奖学制度,激励奋发读书者,促进多出人才。在保留各姓氏励学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建议县、乡(镇)政府、村委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安排一定资金,设立奖学制度。可按读书者考取中专、大专、大学、重点大学,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和学历高低的情况设不同等次的奖励标准。不仅要有物质奖励,还要配合精神鼓励,可在报刊、广播、电视、电脑网络上给予红榜公布名单。让读书有成者报刊上有名,电视(电脑)上有影,广播上有声。让他们感受到读书光荣,读书有为更光荣。从而激励更多人努力学习,勤奋读书,奋发有为。同时还要重点奖励读书典范。一是奖励家庭贫困的读书人,而且是取得读书成效的读书模范;二是奖励考取全国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的读书人,为县、乡、村、校争得荣誉者要加奖(设特别奖)。古人言:“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我想,只要设立并坚持好奖学制度,定会催生出更多的拔尖人才。

四抓好学校教育,学习儒家文化。客家“耕读传家”,是深受中原儒家思想文化影响的。而儒家文化的主体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读书人主要集中在各大、中、小学校,因此,学习儒家文化必须抓好学校教育,从中、小学生抓起。建议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都要开设儒家文化课程,结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老师传授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及一些识字启蒙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千家诗》、《幼学琼林》、《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春秋》、《尚书》等等。教师讲授时应坚持“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的原则。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可采取教师讲课、专家讲座、朗诵竞赛、演讲游戏等形式。同时注意课内与课外,辅导与自学,理论与实际“三结合”。通过有系统地传授学习儒家经典,要让学生树立起重孝轻权,重义轻利、崇文重教,耕读为本等儒家思想观念。让客家耕读精神入脑入心,并转化为勤奋读书,努力进取的行动。人人都爱读书,人人都奋发进取,就会浓厚学校的读书风气。良好的校风就会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从而促进人人爱读书社会风气的形成。人才也就会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总之,只要采取以上四条对策措施,多管齐下,客家“耕读”精神就会在宁化客家祖地得到继承和弘扬,良好的学风就会形成。“耕读”的精神之花将会结出累累硕果。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