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三明日报>  石门:搭在石头上的客家古村

石门:搭在石头上的客家古村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3版 ( 旅 游)

【入库时间】20120420

【全文挂接】

【全文】

●俞祥波 文/图

过宁化县中沙乡楼家村,驱车约8公里,就进了白云深处的客家古村――石门。汽车一驶入,瞬间,狗吠声四起,打破了古村的宁静。

这是一个建在山梁上的村落,大部分房屋为椿凿屋(木结构房屋),盖满青瓦,一进高过一进,高低错落。石头路铺设在村落各处,宛如血管延伸至角角落落。房屋没有雕梁画栋,没有精致的镂刻,只是沉默而古朴,简单而大方,别有一番情调。这里住的大多是温姓。村支书介绍,查族谱得知,宋朝末年就有村庄。村子海拔700多米,处在白云与绿色围抱当中,是天然氧吧。这里大部分房屋都显得老旧,大多没人住,有些甚至破败不可居住。“十来年前还有100多户人家,现在只有40来户了。都搬走了,这里不好赚钱,又偏远,有本事的人都搬到外面去了,中沙、城关,甚至三明或者更远的地方。”村民老温说。老温,76岁;老伴姓罗,75岁,老俩口留守这老房子。他们热情邀请我们一起吃饭。

温大爷说,村里不少家庭常住的其实只有一两个老人,年轻人都搬走了,偶尔会回家来看看。“儿子也曾要把我们接走。我们没走,舍不得这里,已经住了大半辈子了,习惯了。”罗大娘说。椿凿屋冬暖夏凉,住着不错,就怕漏雨。“老了,上不了屋顶,翻不了漏。漏雨房子容易塌。”由于缺乏打理,没有翻漏,很多房屋都快倒塌。温大爷以前上过一次屋顶,结果摔了,住院花了好几千。“幸亏医保报销了大部分。现在我们都请人来翻检,100多块钱一天。”

村里人说,现在水泥路修过来了,自来水通了,生活方便多了。可人们还是不断迁走――这里除了种几亩稻田,没有别的收入。青山,木屋,古朴,却留不住人。村里原本有家碾米厂,前不久也搬了,农户碾米得到8公里外的楼家村去。

年轻人走了,留守的老年人正在老去;房屋一幢幢朽败,倒塌;田地和小径渐渐长草,荒芜。石门,正渐行渐远,走进历史。“咚,咚咚。”突然传来鼓响。我才想起,石门的祁剧表演可是远近闻名。石门祁剧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地一座200多年的古墓,就是建成舞台形状的,但已经有些塌了。村里的祁剧团经常受邀到宁化其他乡镇演出。过些天,正月元宵期间,剧团还会在县城展演。“我老公就是剧团的鼓手温统德。”碰巧遇到一位妇女,说起了祁剧团。据她介绍,团里有二十多个人,年龄从14岁到70多岁不等,以年轻人为主,但基本都搬到城里去住了,平时排戏也很少在村里,很难得再回村里表演。温统德是唯一长住村里的剧团的人。

眼下,祁剧由村里在外的年轻人传承,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顽强地生存着。或许,石门村的人可以搬走,搬空,但祁剧依然能把石门的风情传承下去,把村里的人连结在一起,永不断裂。

临离开时,怅然地想,不知何时能再来石门,品土菜,听祁剧,观青山,睡椿凿屋。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