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清溪清代客家宗祠历尽沧桑

清溪清代客家宗祠历尽沧桑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DC02版 (东莞观察·时政)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讯(见习记者/黄万全记者/陈志强实习生/曾伟民通讯员/黄广文)近日,笔者探访了位于清溪清厦厦屋村的南山曾公祠,一睹了清代客家宗祠建筑的风采。据史料记载,该宗祠建于清朝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迄今已有264年历史,虽然经历了264年的风雨沧桑,但其建筑风格基本保留完好,是东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次重修风格不改

该祠堂门楣上挂有“南山曾公祠”的匾额。两边房屋是对称并排而建,祠堂门前地面用青砖铺砌,正前方修建有一水塘,再往前即是一片空阔地。该祠堂为三进三开间,分前堂、中堂和后堂,在一进和二进之间另有东西两厢;中堂和后堂之间有一天井,为三进古祠堂建筑格局,清净幽雅,属于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走进祠堂里面,跨过三道门槛,趟过两个天井,才见到祠堂内摆放着清厦厦屋村曾氏始祖曾仁乔及历代祖先牌位。每个大堂门口两旁都有两根圆形大理石柱,地板和天井都是用大理石铺砌而成。大堂内壁画有大量的精美图画和书法作品,梁上还雕刻了惟妙惟肖的图案,屋顶上布置了不少形象生动的木雕,图案象征吉祥兴旺。据史料记载,祠堂曾于1924年和1983年两次重修,建筑风格基本保留了下来。

据该姓氏族谱记载,曾氏曾经富甲一方。曾氏始祖曾仁乔原由清溪九乡婆岭村迁入清厦,以教书为生,育有5子。其二子曾振海在经商发达后,在清厦买了许多土地,并在厦屋村盖起了这个祠堂,并命名为“南山曾公祠”,又叫“振海祠堂”。当时民间流传“振海祠堂,假假厦屋”,意思就是指清溪最出名的就是振海祠堂。

50多年如一日看守宗祠

据年过八旬的曾氏后人曾添送老伯介绍,该祠堂一直以来都保留完好,但“文革”期间差点遭到破坏,幸亏当时一位阿婆偷偷将牌匾及画像保管起来,才幸免遭到破坏。老人说,祠堂一直都有人看守,他是在解放前就担任了这个看守任务,一直接管看守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曾老伯说,他家就在附近,虽然腿脚不方便,但是他每天都会抽空过来看管,将祠堂大门打开,并到祠堂里面巡视一遍才会离去,到天黑后又会将祠堂大门锁上。

老人还高兴地告诉记者,早几年,祠堂被评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他觉得非常高兴,认为自己这50多年来一直做看管工作很值得。老人表示,他会一直看管下去,直到他走不动为止,再交给其他族人看管。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