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围龙屋:品读客家传承

围龙屋:品读客家传承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VB06版 (商旅)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梅州围龙屋

“一座围龙屋,一座客家城”。到梅州旅游,一定要看围龙屋。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其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最近,记者跟随由本报和梅州市旅游局联合组织的千人红色之旅———走进世界客都梅州读者团,匆匆两日行程,瞻仰叶帅故居,品读客家山水,走访客家围龙屋。在那里,你不仅可以看到建筑的奇迹,更可以体味到客家文化的沿革与变迁。

地理坐标:

梅州地处五岭山脉以南,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北邻福建省的武平、上杭、永定、平和四县,西北接江西省寻乌县,西面连广东省河源市的龙川、紫金县,西南、南面与汕尾市的陆河县、揭阳市的揭东县、揭西县相接,东南面和潮州市的潮安县、饶平县相连。全境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5°18′至116°56′,北纬23°23′至24°56′之间。

历史坐标: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

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梅州市现存客家围龙屋2万多座,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不同类型的围龙屋有3612座。梅县南口镇侨乡村的围龙屋古村落、丙村镇群丰村的仁厚温公祠围龙屋,梅江区三角镇的承德楼围龙屋、龙子村的梁氏义孚堂围龙屋等,蕴含丰富而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成为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的热点。

■大话围龙屋

中原人迁徙岭南的改良建筑

围龙屋的诞生与中原人的大迁徙有关。据记载,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

在迁徙中,客居梅州的中原人在当地留下了许多独具特色、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土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

据资料显示,移居他乡的中原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围龙屋在形式上按府第式布局,方正严谨,前低后高,适宜居住。它的主体建筑由中间堂屋、两侧横屋、前有月池、后面围龙的平面布局,这也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围龙式围屋的主体是堂屋。堂屋两边有衬祠,堂屋两侧为横屋,后面建半月形的围屋连结横屋,半月形内为花头。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以及最大规模的为十横五围龙。围龙式围屋多依山而建,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蔚为壮观。围龙式围屋整体呈圆形,犹如阴阳两仪的太极图,寓有天圆地方的意义。

值得称道的是,客家人虽然客居他乡,但是在建屋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子孙后代的繁衍问题。一般的围龙屋的横屋和后围龙屋是可以随着家族的繁盛而不断拓展的,有二横一围龙,四横二围龙……以至最大规模达十二横六围龙者。

一般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所以一个围龙屋的建成,往往凝聚着祖孙几代人的心血。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个小社会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梅州的围龙屋,多半以半月围屋和围龙式围屋为主。半月围屋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高二层,第一层为单元式住房,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粤东半月形围楼多见单围,半月形内环广场中间建有二堂或三堂式的祖祠,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

梅州大多数的围龙屋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都建成半圆形,与大门前的半圆形水塘形成一个正圆,这是与福建等地的围龙屋不同的地方。

这个水塘不仅能解决吃水的问题,还能起到消防的作用,不管老天如何的干旱它都不会干。这是因为当初选地方建屋的时候就考虑到用水的问题了。

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都有共同特点,即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太极形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人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都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子孙纷纷走出围龙屋

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已经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

据梅州市旅游局副局长杨贵宏介绍,梅州市现存客家围龙屋2万多座,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不同类型的围龙屋有3612座。梅县南口镇侨乡村的围龙屋古村落、丙村镇群丰村的仁厚温公祠围龙屋,梅江区三角镇的承德楼围龙屋、龙子村的梁氏义孚堂围龙屋等,已经成为海内外游客参观游览的热点。

2009年4月10日,梅州市正式启动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力争3至5年、确保6至8年的时间内完成“申遗”,把客家围龙屋打造成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品牌。

不过,仍有不少人不忍离开自己祖先创业的地方,便在围龙屋旁边建起一栋栋新式的房子,围守在围龙屋旁。每逢春节和重大的节日,各地的子孙们还是会回到他们生命的源起之地来祭祖。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