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南方日报>  梅州着力打造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梅州着力打造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5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13版 (专题)

【入库时间】20101230

【全文挂接】

【全文】

2008年3月24日,在解放思想大潮中,梅州成功召开了一场让全广东感到震撼的“绿色崛起”高峰论坛,在专家、学者、传媒的共同努力之下,绿色的经济生态,绿色的政治生态,绿色的文化生态,绿色的社会生态成为论坛最热议的话题,一时间,梅州山区被浓郁的绿色崛起氛围沾染得春意盎然。广东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了这次高峰论坛取得的成效。2008年4月8日,梅州将再次给大家一个震撼,一个属于世界客都的美丽梦想将从这里起飞。经过近5年来文化梅州的奠基,伴随着广东客家博物馆正式向世界开放而来的,是一个打造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宏伟构想。该方案经过梅州市委、市政府的缜密思考,终于露出头角。通过这个构想,梅州将完善世界客都品牌,升华文化梅州成果,让这个山区小城焕发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近日,记者满怀对客家这一古老民系的神秘与憧憬,走进这个城市,去探寻这个梦想的起源。

[客都品牌]使梦想一步步走近

主流决定梦想的开端

关于客家主流文化的归属权,一直是海内外客家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梅州,不仅是历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更是海内外众多客家乡亲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园,被尊为“世界客都”。

梅州市委、市政府棋高一着,顺应了客家民意和世界发展潮流,不遗余力地不断擦亮“世界客都”品牌,以文化凝聚民心,以乡情联结侨情,从而使梅州成为全球客家人的精神家园。记者在梅州的采访中直接感受到了客家之都的魅力,发现世界客都在此形成主要有三大原因。

客家民系大成于梅州。追溯历史,客家民系是北方汉人南迁的产物。从西晋末年始,到唐末五胡乱华,中原汉民大举南迁,两宋时期至明代中叶,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明清以来,梅州在经济文化发展上后来居上,领先于其他客家地区。尤其在文化上,梅州不仅拥有和保存着最典型的客家传统文化,而且成为海内外著名的“文化之乡”,教育发达,文风最盛,涌现出来的伟人、名人为“客家三州”(嘉应州、赣州、汀州)之冠。对此,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梅州是客家人长期迁徙的最后一个中转站。如果说客家在河洛是根,在江西还是一个处在母腹中的胎儿,在闽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那么在广东梅州则已长大成人。客家先民南迁至梅州后,长期以来凭着刚强弘毅的精神艰苦创业,在以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拼搏竞争中,梅州客家人较早地产生了自我完善的主观意识,强化了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共性,实现了从“自在”到“自为”的飞跃,率先进入了成熟期。在明清时期,完成了从南迁汉民到客家民系的历史交替,“客家”称谓也由此出现在官府的文牍中,从而得到世人的公认。梅州在客家地区的领头地位由此确定。

文化多元化源自梅州。据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以来,受到多种因素的驱动和牵动,形成了客家人的第四、第五次大迁徙的历史。此时,客家人以梅州为中心大量迁往广东中、西部和广西、四川、重庆、湖南、海南、浙江、台湾、香港、澳门、南洋诸岛,也有少量迁往贵州、陕西和国外的其它地方,形成了客家人分布于国内1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80多个国家(地区)的格局。梅州在客家人中的领头地位因此而得到加强。

文之昌盛决定主流所在。梅州的文化发达程度高于其它客家地区。一般说来,客家地区的文化都是比较发达的。梅州得益于处在客家人与潮州人、广府人互相竞争的前沿,经济上拼不过就拼文化的念头比较炽烈。大量外迁的梅州客家人,又把外来文化源源不断地反馈回来,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因而文教发展飞快,成为名闻遐尔的“文化之乡”。文教发达对语言的完善带来深刻影响,梅州方言也因此而成为客家方言的代表。梅州在客家地区的领头地位因此而更加巩固。

“客都”是一个文化概念,“世界客都”就是世界客家文化中心。梅州不仅对周边的赣南、闽西等客家地区产生直接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还给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带来强大的认同感和吸引力。

广东客家博物馆给了世界客都一个耀眼的标志。而世界客都,给了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一个坚定的信心。

[民系文化]让梦想变的更加美丽

古老民系揭开神秘面纱

虽然作为历史上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移民,客家人经历了五次动荡与变迁,但是客家人保留许多中原古风。据专家论证,客家人是中国最具特性的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客家人的迁徙路,每走一站,都在发生的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和谐。集客家民系文化大成的梅州,现在依然保留着客家原生态的文化烙印。梅州的客家民系文化,主要分为民俗、建筑、艺术、饮食四大序列。

序列一:汉文化的延伸与发展。对汉族古中原文化的保存、延续与传承、恐怕没有哪个民系有客家做得到位。客家地域多为山区新开垦的处女地,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客家人安居乐业,耕读繁衍,在中原汉文化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这在客家人世代传承中的谱牒里有明晰的记载。如梅州“黄氏族谱”中规定,最重要的家训就是:“敦孝悌,修坟墓,戒违规,戒争讼,戒犯上,戒异端,提法律,戒轻谱”。汉文化的传承塑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文化个性,如客家童谣所语:“月光光,秀才娘,骑白马,过莲塘……”“蟾蜍罗(癞蛤蟆),哥咯哥,唔读书,么老婆”。由于自古客家男人多秉承“耕读传家”、“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男人多外出谋生,耕耘劳作等重担,便由妇女一肩挑尽。在客家中,一切稍为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妇女的责任。大文豪郭沫若曾称赞客家妇女:“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发展至今,“客家妹”其实成了梅州的一个活名片。

序列二:民居建筑群重现客家原貌。去年,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对侨乡村的旅游开发进行科学规划论证,认为侨乡村的客家围屋建筑群是目前我国客家地区发现的“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该古建筑大都由华侨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建筑质量相当好,至今保持完好,仍有后人居住。这些美轮美奂的古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如“德馨堂”是二堂、四横、双层围龙结构,“南华又庐”是10厅9井结构,还有“承德堂”为五杠式结构等。不少建筑中西合璧,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客家建筑艺术的同时,对客家建筑形式进行了改造。城市孕育了文化,建筑则是文化的载体。梅州至尽已发现古建筑260座,不仅存量大,而且近乎完整的保留了以围龙屋为主的所有客家风格建筑。

序列三:文艺大盛催生客家艺术长廊。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出了多部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并涌现出了大批大师级艺术家。从五十年代以来,山歌活动已由过去高山僻谷独唱、对唱,发展到大厅观众对唱、联唱、合唱甚至搬上舞台,登上大雅之堂,形成以山歌唱腔为主的“山歌剧”,涌现出《彩虹》、《山魂》、《等郎妹》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以及产生了周天和、陈贤英、余耀南、汤明哲等一批山歌大师。广东汉乐是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南迁带来的中州古乐,经过与沿途各地原住民音乐的交融,最终演化成既有中原音乐韵致又有本土特色的一个种,享有盛名的有汉乐大师何育斋、罗九香等。同时,梅州还保留了包括提线木偶戏、采茶戏、花朝戏、龙灯舞、鱼灯舞、舞狮、麒麟舞、船灯舞等在内的多种艺术形式,每逢春节、元宵等主要传统节日,都会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民间演出。

序列四:和谐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客家人的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既保留一定的中原风味,又受当地土著文化的影响。客家菜取料平常,但烹饪却非常独特,贵在能用平常的食物做出美味佳肴。比如客家人最常爱的“酿豆腐”,据说是南下的客家移民不忘北方祖先“包饺子”的习俗而创造的一道菜,用料无非是平常的豆腐、猪肉,但烹饪却很有讲究。豆腐要嫩,肉馅要放点咸鱼,以避猪肉臊,煮时先煎后煮,加酿酒、红曲,吃时佐以辣椒酱,尤以五华的为最好。客家人喜欢吃鸡,认为吃鸡对身体有大补。“酒酿鸡”就是梅州妇女坐月子的必备补食。两斤左右嫩鸡,切块,加老酒、炒姜一起煮沸,味道香甜。吃后口颊留香。同样用鸡做的还有“盐焗鸡”,皮脆肉香,许多外地来客食后意犹未尽,回去时纷纷带上几只,供家人品尝。狗肉也是客家美食之一。客家地区狗肉店多,吃狗肉也多,只要有路的地方,就会闻到狗肉飘香。还有家渔丸,香甜可口,已堂而皇之上了国宴,名扬中外。此外还红焖肉、香芋扣、梅菜扣肉等等,这些都是客家地区常见而独特的美食。

世界客都给了建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一个信心,而民系文化给了他一双彩色的翅膀。

[文化梅州]给梦想一个起飞的跳板

文化整合勾画发展蓝图

梅州人中间流传这么一个故事:刘日知书记在一次会议上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梅州最大的特产是什么?”答案既不是金柚,也不是酿豆腐,而是“人才”!梅州出才子,人尽皆知,宋湘、黄遵宪、丘逢甲、林风眠等文人学士都是梅籍客家人。过往尽风流人物,他们塑造了梅州的辉煌历史,而今需要后人续写荣耀。而后人并没让这份荣耀绝迹,据统计,建国以来贡献22位两院院士。本届梅州市委、市政府从人才战略考虑,近年来大兴文教,6年输送12万大学生。尤其是2002年至2007年一段,梅州共向各大专院校输送了12万多名大学生,相当于1977到2001年二十五年间输送大学生总数的1.2倍!

这一现象源自于本届市委、市政府的决心。2004年底,梅州城区发展规划将东山片纳入市区范围,由于该地段位于梅州市秀兰大桥到嘉应学院之间的文化带中,且依山傍水,开发该地段的想法刚出台,就迅速成为商家必争的黄金地。而市委、市政府做了个大胆的决定:黄金地留给读书人!市委、市政府勒紧裤腰带,光征地、拆迁、补偿等就掏出了2亿多元,打造‘文化梅州’精品工程———东山教育基地。“该基地已于2007年全部完成并正式运行。目前进入远期规划,在从嘉应学院到秀兰大桥以南的区域,建成一个大的教育文化带,把现在的嘉应学院、梅县高级中学和东山片连接起来,并在这个区域内新办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当教育基地全面建成后,以及远期规划建设的教育文化带形成后,东山片这块沉睡的宝地将成为梅州市一个集教育、文化、旅游、城建于一体的新亮点,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山、水、城相融共生的整体空间格局。

这一教育文化带的形成将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构想增添一具时代气息的亮点。而梅州市委、市政府并没有满足于这些,在该文化带的建设中,全球的客家乡贤献智献力,整个客家民系围绕着建设自己的”心灵家园“而努力。据统计,在东山教育基地的建设中,海内外客商捐资逾2亿。教育带的规划,并不是重点,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中,当地领导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梅州还处于一个人才输出的位置,怎样留住人才为梅州的绿色崛起奋斗,将世界客都自身建设的更美好,是目前发展的关键。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民系文化给了世界客都一双彩色的翅膀,而人才培养与储备将让这个梦想有能力飞得更远。

■时光穿越

梅州的历史源远流长。先秦为百越地,秦汉时属南海郡,宋开宝四年设梅州府治,清雍正十一年升格为直隶嘉应州。

梅州是历史上岭南州郡连接京城和内地通向南方出海口的水陆交通重要枢纽。粤、闽、赣边区经济、政治、文化、军事重镇,有“得之控闽赣,失之沦潮惠”之谓。

梅州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遗存了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被当代文化泰斗郭沫若誉称为“文物由来第一流”。

梅州是闻名遐尔的“客都”。作为世界客都,有着被语言学家称为中国古汉语活化石的梅州客家话,是全球一亿多客家人认同的标准客家方言;富有特色的客家人文风情,以其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饮誉海内外;神秘、壮观的客家民居,是中国五大传统民居之一,其威武宏伟,意蕴独特,堪称世界建筑之一绝。

梅州客家民间艺术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腔调优美,抒情隽永的客家山歌,既继承了中原民歌竹枝词和唐宋格律的艺术表现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岭南百越民族的丰富唱腔,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梅州孕育和培养了众多的历史名人。如近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黄遵宪;清代著名革新派诗人、书法家、曾被嘉庆皇帝誉为“广东第一才子”的宋湘;近代著名教育家、诗人、爱国志士丘逢甲;当代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叶剑英元帅等等。

■记者观察

一个呼唤再次感动的城市

解放思想要求广东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能够冲破自身传统观念与价值观念束缚。如同梅州这样一个山区小城,安静了太久,它需要一种久违的感动。前段时间的绿色崛起高峰论坛中,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在向大家呼唤这种感动,他满怀激情的向在座的专家学者、传媒人士以及当地的一把手们抛出了一个全民创业的概念。这个概念背后蕴藏的就是感动这个城市的一种迫切渴望。

感动是一种文化,感动别人最重要的是要感动自己。梅州感动了很多人,但自己究竟是否被感动了呢?这种感动客观存在,但究竟感动有几分呢?梅州地大物博,有8个县(区、市),有超过500万的人口,有多少人在自己而感动呢?又有多少人在为这个山间小城的崛起而感动呢?这要引起我们的深深思考。作为一个与梅州结缘快2年的人,我认为梅州的高层们感动了,并且他们深深渴望这种感动能够在梅州蔓延,渴望这种感动能够成为500多万梅州人的共鸣,能够成为天下客家人的共鸣。所以在过去的五年里,工业园区科学地覆盖了梅州大地,所以在过去的五年里东山教育基地塑造了山区的文教里程碑,所以在过去的五年里虽历经矿难后的大滑坡,却依然保持着经济稳步的增长,所以在过去的五年里,梅州在全省首个启动淘汰落后小钢铁产能的工程,所以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个城市有了让全广东自驾车友们心动的梦想,所以在过去的五年里,这个山城有效的拉近了珠三角与沿海城市的距离。这样例子太多太多,让我们为之震撼。

如何将感动传播到每个梅州人民的心中?这是个大课题,也必然要经历一段艰巨而复杂的过程。这个城市有不少发展的优势,但也必须承认它没有搭上30年前改革开放的快车,它没有一个可以借势的优势区位,它没有一个可以让自己充分自信的理由,但是套用我喜欢的南方周末的一句话:”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城市在用客家人内敛的方式来放飞自己的梦想,绿色崛起高峰论坛就是这样一个转折。这个城市在思考,在为自己的梦想谋求一个归宿。所以在今后的五年里,梅州将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优化自己的发展平台。所以在今后的五年里,梅州将全力扭转区位的劣势变成连接闽粤赣三地的核心枢纽。所以在今后的五年里,梅州将整体提升客家文化形成类似云南印象的城市品牌。所以在今后的五年里,梅州将想方设法挽留人才,将自身发展壮大。期待并不遥远,而且接踵而来,让我们憧憬。

道路是曲折的,但有了对自己的信心,有了感动的源泉,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世界客都能够继续漂亮转身,能够在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广东后花园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本版统筹/郭珊

本版采写/翟永鸣郭珊

本版摄影/刘力勤

策划/张运泉

通讯员/刘建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