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广西宾阳客家人的竹筒屋

广西宾阳客家人的竹筒屋

作者:黎炯宗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客家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民居]

说起客家民居,人们都知道土楼和围龙屋,但广西宾阳县客家人的竹筒屋,由于至今尚无任何文献有过记载,估计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竹筒屋的平面结构大致如图所示,这种房屋是成“串”连起来的,每户人家的房屋与其前面人家的房屋都要完全对齐,并且结构样式和平面布局也是基本一样,户与户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通。每家的大门,都是开在一条过道的右边(即图中的左侧)。各户人家进出都是走自家的大门,上家与下家互不干扰。而要是遇上有土匪攻打或有盗贼入室时,就把与上家联通的后门打开或去敲下家的后门求援,这样,很快就可以把整个房族的人叫来共同对付土匪或盗贼了。

这种房屋,每一户人家都是以厅堂为中心,厅堂两侧各有一间隔为两室的卧室,厅堂左侧一般是给老人住的,年轻人和小孩一般都是住在右侧。在大屋的前面左右两侧,还各有一间“廊子”(即小房子),其中右侧(即图中的左侧)靠近大门的“廊子”是厨房;左边的“廊子”,人多的家庭也用来作卧室,而大屋够住的家庭则是用它来装农具、杂物或放柴草等。由于从最前面的一户人家到村后的最后一户人家都是联通的,各家各户的厅堂前面又都空着一个天井,这样整个家族全部人家的房子都连在一起,就像是一根长长的竹筒一样,“竹筒屋”就是因此而得名。

在一个客家人的村庄里,要是有着好几个姓氏的人家或虽然都是同一个姓氏但已分属不同房族时,则是每个姓氏或每个房族的人家都单独建造自己的“竹筒”,整个村庄,就是由好几条“竹筒”并列而成。

广西宾阳客家人的竹筒屋的结构样式,实际上也是由客家的土楼和围龙屋演变而成的。据史料记载,宾阳县的客家人,最早是于元朝时期才从福建、广东迁入的,而该县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已建县,唐朝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年又升格为州(宾州)。也就是说,在客家人迁入之前,宾阳本地早就已经是有县州建置的人口比较多的地方了。作为后来才到的客家人,由于已无比较大片的土地可供开垦,因而只好分散到各个零星的荒山野岭去开辟自己的家园,这样,分散到各个地方去的人数都不太多,也就不好把房子建成土楼或围龙屋那样的样式了,于是便创造出了“竹筒屋”这种客家人所特有的民居样式。

清朝中叶,因耕地不足,迁移到宾阳定居后的许多客家人,又有不少人陆续向周边各县迁移,“竹筒屋”这种民居的结构样式,也随之被带到了周边各县,但由于每去到一个新地方的人数都不会很多,因而周边各县客家人的“竹筒屋”,“竹筒”一般都比较短,有的“竹筒”,甚至是只有四五户人家或两三户人家的。

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变迁,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期间,原来住在“竹筒屋”里的客家人都陆陆续续另盖了新房而搬出去了,各地的“竹筒屋”有的是被拆掉了,不被拆掉的也因无人维护而倒塌了。笔者是祖籍梅县、原籍宾阳的客家人,今年夏天曾回宾阳位于县城附近的新桥镇大庄村的老家去看过,小时候曾经住过的那些“竹筒屋”,现在就只还剩下一些断壁残垣。问及村里长辈,他们都说好像全县也没听说哪里还有这种“竹筒屋”了。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