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与客家文化的关系
【版次】第9版:理论·科普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许国义
笔者以为,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社会秩序的稳定,其价值基础包含公民权利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风气文明三个方面。这与客家文化的价值理念息息相关。社会管理创新,应发挥客家文化的作用。
一、社会管理根本目标:社会秩序稳定与客家文化核心理念的关系。
社会管理前提是社会秩序的稳定,没有社会秩序的稳定,任何管理创新都是徒劳无功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稳定;二是社会规范及相关的法律得到维护和遵守;三是社会的矛盾、冲突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要实现以上的三个方面,其关键在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客家文化是我市大众价值理念的综合体现,是群众生活中的精神瑰宝。客家文化是一种融合认同的文化,客家人在大迁徙中,以客地为家,迁徙落脚之处即是家。客家人在所到之处,均能兼容并蓄,安身立命。不管在世界哪个角落,都十分强调融入当地人文风俗习惯之中。客家融入认同文化,强调的是兼容并蓄,积极认同他人,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经济之中。社会秩序稳定,核心是社会关系的稳定,客家融入认同文化正是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积极维护好社会关系的稳定。
二、社会管理价值基础与客家文化关系
(一)公民权利实现。公民权利主要表现为:法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参与权利等。公民权利的实现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国家以强制力对公民的权利给予保障;二是公民权利自觉。
(二)公平正义的价值选择。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首要因素是公民有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选择。客家人来自中原地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客家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重义轻利的道德取向,信和义是客家人崇尚的基本价值观念。信,诚信、信任;义,正义、公平、公道、公正。重信义,薄小人的传统价值观在客家人“言而有信”、“以诚待人”等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充分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客家人公平正义的价值选择。
(三)社会风气文明。客家文化是一种崇文重教,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的文化,客家人视求知为人生大事,因而形成“宁愿挑担、卖柴、做苦力,也要供子弟读书”的优良传统,也创造了“一腹三翰院”、“兄弟同科三进士”等盛事。客家人重教的文化是文明社会风气塑造的“沃土”,为社会风气塑造提供教育支持。(作者单位五华龙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