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培训班火爆说明了什么?
【版次】第4版:时评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百姓论坛]
日前,第二期客家山歌幼苗培训暑期班开班,吸引了六七百名喜欢山歌的少儿前来报名,场面十分火爆(8月2日《梅州日报》),经过筛选,最后仅招收100名学生。据了解,其中还有的来自河源和赣州等客家地区。如此火爆的场面,是很多人所始料未及的。
正所谓“无山不住客,无客不住山,有山就有客,有客就有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随着客家人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多元化,作为广东省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一度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为此,作为“文化之乡”和“世界客都”,我市近年来大力推进客家山歌“双工程”建设,从政策到具体措施都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努力营造人人喜欢听山歌、人人喜欢唱山歌的良好社会氛围。
政府主导开办山歌培训班,在政策、师资方面都有强有力的保障,不仅在暑期为孩子们提供学习技艺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非常有利于客家山歌的传承。如今,山歌培训班如此火爆,一方面体现了客家山歌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群众依然喜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市为振兴客家山歌所做的工作已经成效初显。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在文化变迁时,若某种传统能够满足民众的表达,体现他们所需要的意义,便自然可以得到传承和发扬。
梅州素有人文厚重、重视文化的氛围,我们的客家山歌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我们要通过创新载体、创新方式让山歌代代相传下去。客家山歌作为一种民系文化,它并不是停滞不前的,而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去年客家山歌文化节的成功,此次山歌培训班的火爆,都说明经过推广创新,群众对客家山歌的认可度有了大幅提高,学习客家山歌已经演化成社会的自觉行为,这对客家山歌的传承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现在山歌发展的形势得到扭转,但还需要更多政府与民间的互动,更多歌词、语调、唱腔方面的创新,唯有如此,客家山歌才能经久不衰,越唱越响亮。■陈层浪/文朱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