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高观音与客家民间信仰

高观音与客家民间信仰

作者:刘奕宏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4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8版:客家

【入库时间】201209001

【全文挂接】

【全文】

云雾中的高观音山色图片摄影/吴晓秋

高观音资料图

【采风】

位于梅城东南方的黄沙嶂,群峰耸翠,有一个登高览胜的好去处,名叫高观音。高观音集雄伟的山地风光、人文历史乃至民间信仰禅林于一身,同时它又是衔接泮坑风景区和清凉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景观链条,还是当年太平天国南方最后一支部队覆灭的古战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边群众对观音的独特崇拜形式,曲折地透露出客家地区民间信仰的历史演变。

近日,记者专程前往高观音所在的黄沙嶂采访。高观音海拔约800米,坐落在梅江盆地边缘,是俯瞰梅城全景的第一高峰。高观音原是黄沙嶂峰顶的一座岩檐。据传,不知何年月,有信善在岩中置一观音座像瞻拜,拜后在峰顶见佛光天庭,此为“开天眼”。从此香火旺盛,特别是农历九月,登高拜观音更是梅城人的喜好,高观音由此声名远播。

凡是有人类文明传承的地方,往往都留下宗教文化遗迹。顾名思义,高观音崇奉的神祗是佛教中充满慈爱形象的观世音菩萨。迄今,记者尚未找到黄沙嶂高观音的起源记载,但佛教传入梅州至少有千年的历史,而观音是古代梅州民间广受尊崇的神祗之一,乡野村落、城镇市井间,观音宫神坛或高涧观音、大士庵一类庙宇比比皆是。观音为何受到客家先民的喜爱乃至崇拜?这可能是她身上散发的母性般慈爱的感染力所致。客家人辗转播迁,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贫瘠闭塞的山区安家落户,苦难的心灵需要寻求宗教的慰藉,观音给予人安详、平稳的安全感。所以在生产力和医疗水准低下的农耕社会,客家地区的老百姓往往视观音为守护神加以崇拜,加上受到原住民多神崇拜的影响,出现送子观音、千手观音等观音形象,人们通过设置简单的神坛(有时无须观音具体偶像),进行供奉参拜。高观音的出现当源于此类民间信仰,于是出于祈福的民俗需要,黄沙嶂山高人烟稀少的山崖下,观音也成为梅州人登高朝圣之地的神祗。

记者经过约半个小时的车程,一个壮观的石牌坊映入眼帘,上书“高观音”三字。在宗教界人士和民间热情的努力下,高观音已从原来悬崖下一个简朴的神坛变身具备登高休憩和宗教静修禅院,建有佛堂、钟楼、斋堂和游客休息的凉亭、眺望梅城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北望,梅城风光尽收眼底,蜿蜒的梅江向北穿越梅江盆地,转向东南。梅县近代诗人蓝耿光有《登黄沙嶂顶谒石观音》诗:“天南盘礴一山横,积翠遥看众壑平。神母何年曾化石,空山无处觅吹笙。花明春树云常湿,日上松林影不生。我佛慈悲应一笑,举头天外有谁迎。”诗人对“举手可近日、回首白云低”的壮丽风光发出感叹,又对高观音的由来提出一丝疑问。其实高观音位于梅城的东南方,容易令人联想起传说中观音的道场南海普陀山也在中国的东南方。

离高观音不远一个叫峰门坳的地方,是古代梅城前往丰顺的一个路道,也是梅城通往清凉山湖鳅塘避暑区的必经之路。约一个半世纪之前,太平天国南方的最后一支部队即康王汪海洋的残部曾从这里仓皇撤退,在黄沙嶂、清涧、北溪、长布一带与清军展开殊死的最后一战,最终全军覆灭。事后,嘉应州城的士绅为超度战事中死于峻岭深涧的太平军将士,特地组织僧人在高观音设坛打醮,希望以观音的慈悲祥和之气,化解战争带来的创伤和戾气,由此可见高观音当时在州人百姓心中已有很高的分量。

过去,只是到了几个重要的节日,高观音才迎来熙熙攘攘的人气,而今,逢周末或节日假期,这个雄伟的观音神坛也迎来众多的爬山登高游客,高观音已渐渐成为具备宗教禅林和旅游休闲特色的胜地。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