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梅州日报>  千件古董串起客家“千年古忆”

千件古董串起客家“千年古忆”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3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7版:社会·家庭

【入库时间】20130630

【全文挂接】

【全文】

朱伟明向记者介绍古时用过的轿子

【社会一角】

特约记者朱双玲

在平远县东石镇双石村石寨下,有一位85岁高龄的台湾退休老兵朱伟明,怀着对家乡故土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从2006年起行走世界各地,用心收集客家先辈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日积月累竟成了一家像模像样的私人客家博物馆,串起了散落的客家“千年古忆”。

缘起:割不断的家乡浓情

在平远,知道朱伟明的人甚少,但说起其父朱浩怀,很多人都知。1938年2月至1943年底,朱浩怀曾历任平远、蕉岭两县县长。1949年,年仅18岁的朱伟明随父去了台湾,从空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飞行员,从此一别故土几十年。1965年,35岁的朱伟明在飞行员退役后辗转巴西、亚马孙河、意大利等各国,先后开过饭店,做过飞行的士,涉过石材生意,半生异国他乡吃尽苦头。1985,父亲朱浩怀在加拿大温哥华去世,临终透露仍想回家。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朱伟明设法从纽约签证,抱着父亲的灵位和父亲留下的《平远县志》续编资料首次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平远。让朱伟明没有想到的是,回到平远后,县政府不仅没有传说中的“旧账新算”,还对其父专门举行了公祭。政府的热情让朱伟明深受感动并彻底打消了顾虑。

2003年,朱伟明利用老屋原址在石寨下建起一栋新房,取名怀乡屋。逢年过节,朱伟明就回到怀乡屋住上一段日子,感受家乡浓情。2006年,在时任台北平远同乡会会长姚清华、林东华伉俪和香港太平绅士何冬青等人的倡议下,朱伟明开始收集客家人种种即将消失的历史见证物品,并把放物品的地方取名“东清阁”。

现场:家里摆了近千件古董

走进朱伟明的怀乡屋,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幅“耕读传家”的牌匾。“我的祖先都是农民,收集客家先辈遗留下的生产生活用具就是要传承祖先艰苦奋斗、耕读传家的精神……”朱伟明告诉记者,牌匾是他一次在县城人家里发现的,觉得与自己家很适合,便把它买下来挂在屋正堂激励自己和后代。

上到二楼,只见150多平方米的室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物品:有100多年的木制车轱辘、数百年前地主家留下的坛坛罐罐;斗蓬、结子、锁具、蓑衣……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已经难得一见或者绝迹的农耕用品和农村生活用品,在这里一件一件展示。大到织布机、水车、石磨,小到水烟斗、剃发刀,凡是涉及农民曾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这里的每件展示品都是我的孩子,我就像是这些展品的父亲,平时呵护备至。”朱伟明乐呵呵地说。

展品:分门别类极具观赏价值

记者看到,在排列整齐的构件中,朱伟明粗略把它们分为行业工具,木器类、竹器类、劳动工具、厨具类和生活用品等类别。

“这是泥水师傅用的专用刀,是我在农村一件一件找回来的;这是古代小孩玩的木马,是我在深圳一废品店花50元买回来的;这是人们捕捉溪圳里的小鱼用的鱼篓,是我从泰国带回来的;这是以前人用来打老鼠用的老鼠拴,是我请人想着旧模新做出来的;这是轿子,现在已坏了,不能坐了,是我花400元买回来的;这是以前用来在海底照相的尼康机,是我在香港开店的同学送给我的,市场上就基本绝迹了……”说起这些物品,朱伟明如数家珍,不仅能说出每一件物品的名称,还能手比脚划说出其使用方法和用处。

“这些我小时候也用过、看过,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们都已经或者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朱伟明说,收集这些古董,既是对客家文化的积累,更是对祖先智慧结晶的传承。

经历:搜集“古董”被骗过钱

作为退休老兵,朱伟明并不富裕,可在收集古董这件事上,他却一点都不吝啬。2006年以来,他用自己的积蓄,或是坐飞机,或是自己驾车,行走泰国、香港及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可以说,只要有客家人居住过的地方,他便去寻找过。一次在江西,朱伟明看中一留声机,对方开价6000元,因钱不够,他把所带的300元美金、1000元新台币和一块金表留给对方做抵押,说好改日带上剩余的钱来取,没想待他重返时,对方却把留声机卖给了别人,连抵押的钱也没要回来。他告诉记者,有时候,看到许多宝贝却没那么多钱买,自己就会心疼好几天,不过也有不少朋友知道他收集旧物,把东西送给他。

在收集古董中,朱伟明每天东奔西走,挨家挨户,抢救了许多价值鲜为人知的文物。前两年听说他的一位朋友的父亲去世,家人打算烧掉逝者的一堆旧衣物,闻讯后,他立即前往,结果从一堆旧衣鞋帽中淘到了一顶保存完整的粗布帽子。还有一回,他来到一户曾是大户人家的乡亲家里搜寻“宝贝”,在这户人家的柴火间里,他翻出了一个雕刻着复杂花纹的洗脸架,尽管有少许木头朽毁了,但仍依稀可见当年的精美。“要是被当作柴火烧掉就太可惜了。”此外,他还从废品店里抢救出了不少文物。

愿景:欲出版《藏品目录》交给政府管理

如果不是他亲口说出,记者怎么也看不出朱伟明今年已85岁高龄。面对记者的他,耳不聋眼不花,上下楼梯健步如飞,说话口齿清晰,在长达三个小时的交流中,他不仅对所收集的物品如数家珍,而且对平远历史人文也了如指掌。如今,朱伟明大多数时间都居住在怀乡屋,并结合一生经历回忆出版了《西贡的月光》、《涉猎世界村》、《空中报童》等回忆书。他说,在台北,很多人认为85岁的他整天孤身一人与“破烂”为伴显得孤独甚至凄凉,但在他看来,家乡就是天堂,每天与这么多的宝贝一起,偶尔和周围的藏友一起吃饭聊天探讨,日子是过得幸福又惬意。

“现在我最大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出版《客家文物藏品目录》,并把它翻译成英文,让天下都来了解客家,让客家走向世界。也希望政府能接手帮我管理这些文物,必要时免费开放,让孩童们感知历史、青年们感受历史、中年人感悟历史、老年人感怀历史……”记者离开时,朱伟明像喃喃自语,却又满怀憧憬。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