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惠州日报>  新客家细数儿时端午回忆

新客家细数儿时端午回忆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12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A2版:惠州新闻

【入库时间】20130730

【全文挂接】

【全文】

本报采集

本报采集

张贵花吃不到家乡的粽子,就到超市买几个应节。

张贵花吃不到家乡的粽子,就到超市买几个应节。

蒋保丽小时候端午节吃鸡蛋,如今到惠州生活,入乡随俗买粽子过端午节。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蒋保丽小时候端午节吃鸡蛋,如今到惠州生活,入乡随俗买粽子过端午节。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端午节即将来临,吃粽子、赛龙舟是惠州人的传统节目。如今,惠州汇聚了越来越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新惠州人。他们对小时候在家乡过端午节有哪些回忆?有哪些趣事至今还记忆犹新?对今年的端午节有哪些期许?昨日,《惠州日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来自外省的新客家人,听他们讲属于自己的端午记忆。

人物:蒋保丽 老家:黑龙江

天蒙蒙亮和哥哥姐姐上山采艾草

市民蒋保丽是黑龙江人,2007年来到惠州。关于儿时过端午节,蒋保丽记忆犹新。蒋保丽的老家在黑龙江城市边缘的一个小山村,一家住在一间小平房里。每逢过端午节,母亲都会准备一大盆鸡蛋、鸭蛋等各种蛋。蒋保丽的兄弟姐妹多,大家一人分得几个,拿到手的蛋特别珍贵,吃得更是津津有味。在她印象中,这些蛋并不是时常能吃到的,因为当地家养的鸡不是一年四季都会下蛋,只有在春季过后下一些蛋,留待端午节享用更有好意头。

除了吃蛋,最难忘的莫过于在端午节前夕上山采摘艾草了。北方天亮得早,早上5时许,趁着天蒙蒙亮,蒋保丽便跟着哥哥姐姐们到路程较远的后山去。因为早上雾气大,大家还要穿着水鞋。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气氛很好。山上空气清新,植物都带着晶莹剔透的露珠,看起来很美。蒋保丽将带着露珠的艾草采摘起来,回家后插在家门上,取吉利之意。

“我妈妈和外婆那一代都非常重视端午节,那时候每到端午节都会督促我们去采摘艾草。”可惜的是,随着年岁渐长,蒋保丽外出工作,随后成家,这些传统的习惯便无法继续维持。如果不是记者提醒,蒋保丽差点忘了到端午节了。不过,在惠州生活了几年,蒋保丽也感觉到惠州人对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视。“惠州人的幸福指数高,端午节活动很丰富热闹,今年我也想到处走走,去看看龙舟赛。”

人物:戴阿姨 老家:四川

小时候没吃过粽子,长大后吃上自己包的四角粽特香

今年67岁的市民戴阿姨曾在多地生活过,包括东北、四川等地,年过六旬才来到惠州。戴阿姨说,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吃粽子都成了一种奢望,她年幼时从未吃过粽子。不过,那时候过端午节是有鸡蛋吃的。因此,每年戴阿姨都期盼着快点过节,好吃上一个香喷喷的鸡蛋。

随着年纪增长,家里经济条件逐渐变得好一些,她也因此有机会跟老人们学习包粽子。与惠州许多地方包的三角粽不一样,戴阿姨包的粽子是4个角的,包起来有一定难度。第一次包粽子,戴阿姨有些手忙脚乱,刚开始包了好几个都有些像歪瓜裂枣的模样,惹得老人们呵呵笑。不过,在老人家耐心指导下,戴阿姨很快就越包越上手了,包出来的粽子看起来也很精美,跟老人家们包的有得拼。“你的粽子包得很不错啊。”得到老人家称赞,戴阿姨心里美滋滋的。

戴阿姨说,他们包的四角粽,一个粽子里就包了一两多重的米,馅料还有猪肉、花生、红豆等。自己包的粽子经过蒸熟出锅,冒着热腾腾的香气,尝着自己包出来的粽子,更是开心,充满了自豪感。

来到惠州后,戴阿姨发现,惠州竟有沾糖吃的碱水粽。虽然感觉新鲜,但她却吃不太习惯。对于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她每年都比较重视。只要在惠州,她都会和孩子一起过,有时会一起包粽子,或是去看龙舟赛。“端午节也没什么特别期盼,只要一家人团团圆圆,开开心心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人物:张贵花 老家:贵州

端午节除了吃糯米粽外,还吃鸡蛋和大蒜

在贵州出生长大的张贵花,来惠州有很长时间了。对惠州老居民端午节常吃的咸肉粽,她觉得偏油腻了些。

“我们小时候在贵州吃的粽子是白糯米粽,里面什么都没有放,就是用粽叶包着一团糯米,煮熟后就是一个糯米包。”张贵花说,虽然贵州人喜欢吃辣椒,但粽子里从不放辣椒。这种白糯米粽子煮熟后,蘸着白糖或红糖吃。1963年出生的张贵花,读小学时就跟着妈妈做粽子。白糯米粽虽然材料简单,但要包裹好也不容易,但聪明的张贵花很快就学会了。粽子包好后,要煮上一个晚上才能吃。贵州出产煤炭,用煤炭煮粽子很方便。家人将煤炭炉子调好火后,把粽子放在锅里煮上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就有粽子吃。

在贵州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鸡蛋和大蒜。家门口也要挂艾草和菖蒲,这风俗与惠州有些类似。端午节吃鸡蛋,寓意团团圆圆;吃大蒜,可能是与大蒜能杀菌有关,有驱邪防病的意思。

小时候的端午节,总是让人怀念。张贵花说,在她13岁那年端午节的前一天,父母亲外出探亲,只留下5元钱给她和两个哥哥做伙食费。哥哥用5元钱买了一块猪头肉,然后放在锅里煮。哥哥认为猪头肉要煮很久,于是就放在煤炭炉上煮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起床一看,锅里只有骨头,肉已经全部溶在汤里了。没办法,张贵花和哥哥只能喝肉汤,吃着邻居家送的粽子和鸡蛋过了一个端午节。

1991年,张贵花来到广东。第一次见到广东的咸肉粽,看到粽子的馅料有肥肉有咸蛋黄,觉得吃起来就像吃糯米饭一样,很肥腻。“我还是比较喜欢吃惠州的碱水粽,每年端午节,我都会买上几个来吃,今年也不例外。”

人物:杨笑宇 老家:内蒙古

江米粽子煮熟了,藏起几个偷偷吃

今年49岁的杨笑宇是一名医务人员,他是内蒙古人,2003年来到惠州。虽然来惠州已有10年,但他对惠州老居民常吃的带有猪肉、咸蛋黄的咸肉粽,可是一点都不感兴趣。“我们小时候在老家吃的包有红枣、绿豆的江米粽子才好吃,惠州的咸肉粽不好吃。”杨笑宇打趣地说,毫不客气地在身为土生土长的惠州本地人的记者面前“贬低”惠州咸肉粽。

说起小时候吃的江米粽子(江米即糯米,在中国南方人称为糯米,而北方人多称为江米),杨笑宇回味无穷。“端午节当天,我姥姥就早早起床包粽子,粽子里包有红豆、绿豆,还有红枣。煮熟后就蘸着糖吃,非常好吃。”说到老家的粽子,杨笑宇是一脸怀念。杨笑宇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包的粽子也不多,姐弟几个想多吃一两个,就要“斗智斗勇”。因为在家里男孩中排老大,杨笑宇要帮忙拉风箱煮粽子。在炉灶边帮忙,就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方便。粽子煮熟了,他就先藏起几个,过后再偷偷拿出来吃。

因为江米粽子要蘸糖吃,有一次他还因为多放了一点糖与弟弟拌嘴。“吃粽子时,我先放糖,弟弟说我把糖都用完了,他没得用,最后两人还吵了起来。现在想想都觉得有趣。”回想起因为糖与弟弟在端午节发生的 “战争”,杨笑宇忍不住大笑起来。他说,小时候吃的东西不多,所以姐弟几个都盼望过节,那时家里就会有一些好吃的东西。老家用江米和红枣做的江米年糕,也让杨笑宇很是怀念。“一层江米,一层红枣;又一层江米,一层红枣,间隔着蒸熟后蘸糖吃,好吃极了。”来到惠州工作后,每年的端午节,杨笑宇都想吃家乡的红枣粽。

以前有几个河南人会在端午节前夕做一些红枣粽子拿到市场上卖,杨笑宇每年都会买一些来应节。虽然不如姥姥做的红枣粽地道,但也能解一解杨笑宇的乡愁。这两年,却找不着红枣粽了。“自己做,或是让老家人速递过来?”记者出了个主意。“不会做。从老家寄来太远了,恐怕寄到粽子都坏了。”看来,这个端午节,杨笑宇还是要吃着惠州的咸肉粽过端午了。或者,买几个蘸糖吃的碱水粽来“冒充”红枣粽。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