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广州日报>  塑宗祠街铭留客家文化

塑宗祠街铭留客家文化

作者:曾焕阳黄子立张钢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6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

【入库时间】20100601

【全文挂接】

【全文】

河源市紫金县文化部门近日在紫金县城调查文物保护单位时,惊喜地发现该县紫城镇下厚街和儒林街,在这两条呈十字交叉、只有2公里长的古街上,竟建有明代不同姓氏、不同风格的宗族祠堂34座!这是河源市迄今为止在同一地方、同一街道上发现的宗族祠堂最多、密度最大的一条祠堂老街。$$紫金“百姓宗祠街”的发现,成为记录河源客家文化和客家民族迁徙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存。为此,紫金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这条历史悠久的百姓宗祠街,并将这条百姓宗祠街打造成旅游观光街、风味小食街和土特产展示街。$$2公里十字街34座明代宗祠$$据当地退休干部、原紫金县博物馆馆长黄清方介绍,明代的下厚街和儒林街所处地是老县府所在地,当初建县时,县城人口不足5000人。为了聚集人气,永安县令林天赐号召各地姓氏族人在此兴建祠堂和兴办学堂,同时为各姓族人免费提供土地兴建祠堂。$$后来,各地不同姓氏族人纷纷前来,几年间便在儒林街和下厚街兴建了34座不同姓氏的宗族祠堂,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苏家祠、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的卢家祠以及后来经过历次修缮和建于明清年间的黄家祠、刘家祠、曾家祠、江家祠、罗家祠、赖家祠、李家祠、陈家祠等数十座。$$典故传名四方教育后人$$黄清方介绍说,位于下厚街33号的刘家祠,是紫金县花园刘氏族人的家祠,始建于明代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是紫金县的名祠之一,它培育了清代一品光禄大夫刘名载和一批近代革命英烈。$$而位于刘家祠百岁牌坊西侧的“饶让巷”,则显示了花园刘氏仁义礼让的家族传统,它的典故至今仍教育着后人。$$据《紫金县志》记载,刘名载(清嘉庆年间中宪大夫)在任职期间,接到族人寄书求援,称毗邻江家与他们争建祠地界多年未结,刘名载抄录了一首先贤名诗:“千里传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回复来信,告诫族人要顾全大局、谦让乡里。刘名载的族人接信后主动沿地界退后三尺。江家人听说事情的缘由后,也将祠堂的地界退后三尺,时人遂将此巷称之为“饶让巷”,此巷名一直沿用至今,“饶让巷”目前仍默默无声地教育和警示着无数后人。$$宗祠修葺工作如火如荼$$据刘家祠理事会会长刘乃超介绍,下厚街和儒林街现有的34座不同姓氏的宗族祠堂如今存在三种情况:一是现在原址破旧,可以修复;二是个别宗祠变成了民房或步行街道,很难完全恢复甚至无法恢复;三是经过翻修,至今保存完好的有刘家祠、卢家祠、江家祠以及正在重建的黄家祠、罗家祠等10余家。黄清方告诉记者,目前这条百姓宗祠街已经修好的宗祠有5家,还有多家正在修建中,其余10多家宗族祠堂正在筹建中。$$记者昨日步行于下厚街和儒林街,看到部分百姓宗祠处于残墙断壁中,亟待修缮,但依稀可以忆起百姓宗祠街当年繁盛时期的辉煌。$$眼下已修葺一新的刘家祠包括百岁牌坊、饶让巷、百岁牌坊主人第五代孙——清代一品光禄大夫刘名载故居的门匾、轮鼓石门墩、禁赌牌等,都是按原件“以旧修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基本恢复到以前宗祠的模样。目前,各姓宗族祠堂正在如火如荼地修葺中。

3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