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纸>赣州晚报>  走进龙南围屋触摸客家人文

走进龙南围屋触摸客家人文

作者: 出版日期:暂无 点击数:30

【地址】 地址1 地址2

【版次】第B04版(走四方)

【入库时间】20110620

【全文挂接】

【全文】

关西新围

○钟瑜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式,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龙南县的围屋为全国之最,最具代表性的有、里仁栗园围、杨村燕翼围等,以雄浑细腻的建筑为载体讲述客家人的沧桑岁月与人文历程。

关西新围

位于龙南县城东15公里关西镇内,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关西新围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耗时29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万多平方米。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4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精致风格与围外格调形成“外刚内柔”的景致。整体建筑五组排列,前后三进,共14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18厅,围内通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仅具有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实用功能,而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客家酒堡

位于龙南县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

客家酒堡,又称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历史,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4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居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和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

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围内先后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进士,据说他们都是文采飞扬、喜好饮酒作赋的酒中豪客,备受族人推崇,酒文化在渔仔潭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至今,家家户户都保留着酿酒的传统风俗。依托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和客家人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围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能区,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和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旅游收入,打造了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

里仁栗园围

位于龙南县里仁镇新园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始建于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

栗园围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内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历经500多年的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斗拱。大堂顶部清晰可见的历史故事彩画,见证了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人文历史。

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能,而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能。橘瑞堂门前有鱼塘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

杨村燕翼围

位于龙南县杨村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龙南县目前历史最长、保存最好、建筑高度最高、最为坚固、防御功能最齐的一座客家围屋,其研究价值和观光效果远在其他围屋之上。

燕翼围是座封闭式高墙建筑,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围屋只有一座大门供人出入。安放在围屋东面的拱形石框大门高2.5米,大门顶上镌刻着“燕翼围 ”三个颜体大字,笔力沉雄,神饱气足,足见书者书法功力之深厚。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社会动荡多事之秋的围屋,在众多客家围屋当中以高大和坚固著称。其时赣粤边境战事频发,烽烟四起,当地绅士赖福之感于率家奔走避乱之苦,便萌生建造高围屋御敌安居之念。整个建筑设计建造构思奇特,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300多年来,燕翼围经历了无数次战火劫难的考验,其高耸的身躯依旧傲然屹立着,足见围屋之坚固。从大门走进围屋,只见围内共分4层房屋,沿围墙建筑,中间是300平方米的大坪,坪中有两口暗井,一是水井,二是埋藏粮食和木炭的旱井,平时填土封闭,遇战时危困可掘井自救。全围以大门和厅堂为中轴,每层对称建房34间,4层共有房136间。进大门后旁设楼梯上楼,二三层有1米宽木制楼廊环通四周全层,与闽粤一带客家围屋的走马楼极其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300多年来,在围屋居住的人们已将厚实的木板楼廊和梯阶踏得凹凸不平,楼廊上的木栅栏也被磨损得光滑油亮。这一切都记述着围屋经历的沧桑岁月,记述着客家人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人生。

3 0
相关文章